
《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中華書局出版)是一本休閑文化讀物,書中精選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趣味小問題,以輕松活潑而又嚴謹準確的語言娓娓道來,各篇相對獨立,信手翻來就會有所心得。本文摘錄其中部分問答。
象棋是中國人自創(chuàng)的,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關系嗎?
《楚辭·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籌碼)象棋,有六簙些!边@大概是“象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xiàn)在所說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發(fā)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經(jīng)》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并命人作注?上н@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后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jīng)籍志》中將它列于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并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象經(jīng)》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說,“象棋”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jié)果。他認為,北朝象戲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象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現(xiàn)的“炮”,他認為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后,在約7世紀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zhàn)爭游戲;“象”、“馬”、“車”、“兵”四種棋子,是當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jīng)過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zhèn)骰刂袊幻娼?jīng)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
唐代象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象棋的形態(tài);到了北宋,規(guī)制多變;南宋以后,逐漸定型,此時的象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來越遠。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含義,都把象棋用于占星術。13世紀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象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象棋體系在后世的發(fā)展中有了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志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象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可以說,國際象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
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xiàn)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并不用它吃飯!抖Y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共飯不澤手!薄皾墒帧,就是雙手摩擦發(fā)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么講呢?唐代經(jīng)學大師孔穎達的注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潔)凈,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為人穢也!痹瓉砩瞎艜r的中國人和現(xiàn)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yǎng)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豆茏印さ茏勇殹氛f:“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币馑际牵合壬燥埩耍茏右獪蕚浜檬澄,然后洗手漱口,跪坐著吃!蹲髠鳌ふ压辍芬灿涊d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