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位老輩藝人
口述人:鄧琪瑛(生于臺灣,中山大學民俗學博士)
從粵東一直走訪到南臺灣的各個皮影戲班,深切地感受到每個藝人都是那么地質(zhì)樸、可愛、善良,總覺得他們與傳統(tǒng)影偶之間,有著那么一絲極為相似的氣質(zhì)——一股充滿著歷史滄桑與脫胎自紅塵的世外之情。
在這么多老藝人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陸豐南塘已故老藝人——蔡娘仔。最后的日子里,癯瘦端靜的他,看似病體難支,一旦談起皮影戲,頓時又恢復起那一如既往的熱情與活力;而那活靈活現(xiàn)的肢體動作,充分地展現(xiàn)出他對這門技藝的爐火純青。他曾經(jīng)數(shù)度盎然地向我們展示昔日盤腿席地演出所遺留下來的腳踝厚繭,那動作與神情仿佛在訴說著當年光輝的歷史和傲人的演出成績!
他山之石
臺灣皮影戲如何復蘇
臺灣皮影戲來自陸豐,陳處世在臺灣用剪紙做影人推廣皮影戲,被譽為“臺灣紙影戲之父”。他30多年來致力于兒童紙影戲的研究與推廣,讓高雄縣的中小學成為了傳播臺灣皮影文化的“大本營”。陳處世曾記載了這樣一段經(jīng)歷:有位從不在班上說話的國小一年級小朋友,看到同學們爭著到臺上表演紙影戲——龜兔賽跑,她也舉手出來拿了一只兔子開口講話了,同學們看了很驚奇地對我說:“老師!阿嬌也會說話了!”阿嬌聽了反駁說:“說話的又不是我,是兔寶寶哩!”
在陳處世等人的努力下,臺南的中小學普遍有“紙影戲”進入課堂。2000年,影戲發(fā)展工作已經(jīng)推廣至臺灣全省,處處都能夠見到紙影戲的成效。臺灣皮影戲研究學者鄧琪瑛告訴記者,臺灣皮影戲搶救的成功經(jīng)驗,在于它的生存路徑從鄉(xiāng)野搬到了課堂,在臺南的小學里皮影戲已經(jīng)卡通化,孩子們自編自導的皮影戲的臺詞里會不時出現(xiàn)“哇咔!好酷!”這樣的字眼,那里的豬八戒不再背媳婦,而是騎著摩托去泡妞……
皮影軼聞
歌德生日看皮影戲
皮影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公元13世紀,蒙古族的鐵騎縱橫馳騁于歐亞大陸,那時,普及軍中的娛樂活動就是皮影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把皮影戲帶到了西亞與歐洲,“中國燈影”在歐洲風靡一時。現(xiàn)代法國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皮影為“世界電影的始祖”。
從18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shù)都曾給予高度評價。1774年,在德國一個展覽會上,歌德特地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之后,歌德又在自己32歲生日那天舉辦皮影戲演出。(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