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廣州某親子網(wǎng)舉行了一場親子活動,20多個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其中的“真情告白”環(huán)節(jié)引發(fā)了全場高潮。當音樂響起時,爸爸們向媽媽和孩子讀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真心話:“老婆,為了這個家,你辛苦了!薄昂⒆樱闶俏覀兊膶氊,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也許是爸爸的熱情感染了孩子,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也用稚嫩的聲音回應道:“爸爸媽媽,我愛你!鳖D時,溫馨的氣氛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活動中,親子之間互相傳達愛的信息,拉近了彼此的感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父母卻很少把對孩子的愛說出來,并且習以為常。
廣州皓藝女性心理研究中心佟梅梅老師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適時地向孩子表達一些“愛的宣言”,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調(diào)查:
家長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
“你會對孩子說‘我愛你’嗎?”大洋網(wǎng)論壇對此話題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75%的父母在孩子處于嬰兒懵懂的時期表達過,大部分家長在孩子3歲上幼兒園以后就很少直接地表達對孩子的愛了,相應的,孩子就更少向父母表達感情。
有家長說道:“當孩子很小時,跟他說我愛你是很自然的事,可是當他漸漸懂事,再當他的面說這樣的話,我覺得很難開口。”有爸爸表示,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要做好該做的事,就不需要表達。那么孩子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愛呢?
小學五年級學生苗苗羞澀地說道:“爸爸媽媽好像沒有直接說過愛我的話,我也不好意思跟他們說,但我想他們應該是愛我的。”小學三年級的偉偉則說:“ 我喜歡拉媽媽的手去玩耍,喜歡被爸爸硬硬的胡子扎一扎,可是,自從我上學后,爸爸就很少和我這樣玩了,有點失望。”
疑問:
為什么不善于向孩子表達愛?
睡覺前,親吻孩子的額頭,再說聲:“晚安,寶貝,媽媽愛你!被蛘,當孩子放學回家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樣的情景,似乎在外國電影里比較常見,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能這樣做的家長并不多。原因是什么呢?
佟梅梅老師指出,首先,含蓄是中國人特有的本質(zhì),相對于熱情奔放的西方人來說,中國人對感情的表達更委婉一些,即使心里非常愛孩子、肯定孩子,卻不輕易說出來。
其次,可能是來自上一代家庭的影響,有些家長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嚴厲的家庭,受父母的指責比較多,很少聽到愛與贊揚的話,當自己為人父母后,很自然地用老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
還有一點是,家長對自身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同時,他會將這種要求嫁接到孩子身上,即使孩子已經(jīng)做得很好,他也覺得是理所當然,沒必要刻意表示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