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能會在父母面前“隱藏”自己
采訪中,我先請阿蕓詳細地講一下,她是怎樣和兒子講道理的。阿蕓說,她會抓緊一切機會給兒子講道理,每次兒子都說媽媽說得對。晚上她也會陪著孩子一起學(xué)習(xí),直到兒子上床休息。
“他有一個人獨自相處的時間嗎?”我問她。
“很少,”阿蕓遲疑了一下,然后反問我,“這很重要嗎?”
我未回答她的反問,而是再次問她:“你有沒有想過,從關(guān)系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問題?”我接著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孩子對待老師的方式,其實也常是他對待父母的方式。
心理學(xué)認為,一個人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模式,都是與父母的關(guān)系模式的再現(xiàn)。如果某些人與父母越像,那么這種再現(xiàn)就越典型。對一個小學(xué)里的孩子而言,老師和父母自然是最像的了,所以孩子們很容易把對待父母的方式,轉(zhuǎn)移到他與老師的關(guān)系中來。
當(dāng)然,這并不是簡單的復(fù)制。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未必是真誠的,因為特別在乎父母的愛與認可,孩子們常會隱藏自己對父母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態(tài)度。相反,在對待只是像父母的老師時,他們反而可能會淋漓盡致地把這種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來。
聽完,阿蕓沉思了好一會兒,然后說:“你是說,我兒子故意不聽老師的話,故意讓老師為難,故意顯得調(diào)皮搗蛋,其實他也想這樣對待我,但只是不敢嗎?”
按照心理學(xué)的觀點,這一點在很大程度是成立的――阿蕓她每天都和兒子講道理,而且晚上會陪著孩子學(xué)習(xí)。這種方式看起來很合理,但是,這種方式違背了一個最簡單的規(guī)律: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阿蕓10歲的兒子也不例外。
并且,假若自己的獨立空間被侵占得很厲害,我們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擊。
孩子“搗蛋”其實是潛意識作怪
如果父母以明顯不合理的方式侵占自己的空間,那么孩子的反擊就直接而明顯。譬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跟蹤孩子的行蹤,并且這樣做時自己都忐忑不安,對這些明顯不合理的侵占自己空間的方式,孩子們會直接表達不滿。
但是,對一些看上去很合理的侵占方式,孩子們就難以直接表達不滿,更談不上反擊了。像阿蕓這樣?瓷先ィ秊楹⒆拥陌l(fā)展煞費苦心,她講的那些道理相信是很好的道理,而陪著孩子一起學(xué)習(xí),這種方式看上去也很有愛心。
這些看上去很有愛心的教育方式,最常見的結(jié)果就是,孩子們從意識上贊同煞費苦心的媽媽的做法,但從潛意識上卻表達了對媽媽的不滿。例如,阿蕓的兒子每次都會對媽媽說,你說的對我聽你的,但一扭頭,他卻走向了和媽媽的教育相反的道路?梢哉f,前面的贊同就是意識層面的,而后面的行動,就是潛意識層面的。并且,后者比前者遠為真實,因為那種口頭的贊同沒有意義,而行為上的“調(diào)皮搗蛋”則切實地給家長和老師帶來了痛苦。
這種時候,很多家長會認為,是學(xué)校的老師們的做法不對,結(jié)果令自己的乖孩子變成了一個問題少年。
但很多情況下,孩子們只不過是在用分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已。在家里,意識的一面占據(jù)上風(fēng),他們很乖,為的是得到家長的認可;在學(xué)校里,潛意識的一面占據(jù)上風(fēng),他們變得很叛逆,那是因為他們對老師的在乎程度,一般都不如對父母的在乎。
要分辨這種分裂并不難,譬如你可以認真分析一下,看看老師們有哪些做法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這么有問題。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解釋,那么家長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譬如,在阿蕓兒子的案例中,阿蕓就找不出老師們有什么問題,她只認為是自己的兒子有問題。
但和我談了近一個小時之后,阿蕓開始接受這種觀點:兒子的問題,只是她與兒子的關(guān)系中的問題的展現(xiàn)而已。
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獨立空間
從關(guān)系的角度看孩子的問題,就必須明白關(guān)系的兩個要素:愛與分離。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但同時,家長必須懂得分離,必須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孩子可以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nèi)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生活。
并且,要尊重這個獨立空間的話,父母沒必要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蟲”。一些父母渴望了解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掌握孩子的每一個動向,給予孩子絕對安全的保證,這種做法會破壞愛與分離的平衡,孩子們一定會反感,一定會用種種方式來反擊。如果父母們的做法明顯不合理,他們的反擊也會很明顯;如果父母們的做法很巧妙,他們的反擊也會很巧妙。
當(dāng)然,很多父母不懂得分離,是因為他們沒形成這種意識。一旦有了這種意識,很多父母愿意嘗試更健康的親子關(guān)系模式。最后,我提醒阿蕓,當(dāng)開始嘗試分離時,她和兒子都會感到不舒服,要經(jīng)過比較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接受這種方式。(武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