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的苦悶在海外并不鮮見。對于那些在海外土生土長、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輕華裔,要完全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并不容易,他們普遍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學業(yè)和前途過分緊張,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學習壓力。
紐約華人家長會現(xiàn)任會長朱寶玲說,華人家長喜歡用“高壓”方法強制孩子,往往適得其反。她建議華人家長多騰出時間陪孩子,分享孩子在學校內(nèi)外的活動,祝賀孩子的每一點成績。朱寶玲還特別強調(diào),只是學習好的孩子將來不一定能為社會承認,一定要讓孩子學習融入社會的能力。
紐約皇后區(qū)江邦高中校長雷臻珠說,這所近四分之一是華裔學生的學校,每次召開家長會,華裔家長因為工作忙等原因都來的比較少,實際上是放棄了一次走近孩子的機會。好在現(xiàn)在很多華人家長開始關(guān)注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在為生計忙碌的同時也與孩子分享融洽的親情時光。
張先生的故事:
教育思維也要入鄉(xiāng)隨俗
除了教育方式,在教育理念上兩代人也存在不小的鴻溝。
來自中國香港的張大衛(wèi)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已經(jīng)13年,與兩個子女之間的代溝一直是令他頭痛的問題。
他的大女兒今年17歲,就讀卑詩省頂尖的私立女校CROFTON HOUSE;小兒子今年11歲,就讀私立天主教小學。兩個孩子功課很好,課外活動也表現(xiàn)得極為出色。但他與孩子鬧僵時,孩子們會突然冒出一句:“DON’T EXPECT ME TO BE CHINESE!”(別指望我會做個中國人!)
雖然從夏威夷大學畢業(yè),但喝過“洋墨水”的張大衛(wèi)的許多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式的。他認為,在北美長大的孩子自我中心特強,要求許多自由和權(quán)利,但卻較少顧慮和體諒別人:“舉個例子,他們喜歡在夜深人靜時開始與朋友煲電話粥,不會考慮這樣做會騷擾到家人!倍趶埓笮l(wèi)孩子的眼中,依舊沿用中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父親絕對不是他們傾談的對象。
美國舊金山家庭更新協(xié)會輔導員楊玉瓊指出,由于成長背景的不同,華裔新移民父母通常希望子女“乖”——也就是比較聽話。但事實上,子女在美國長大,在學校被鼓勵要主動、獨立思考,還有踴躍討論,但這些個性對部分華人家長來說卻成為一種壓力。所以她建議,華人家長應該開放心胸,不要堅持己見,同時應該對美國文化產(chǎn)生更大的認知,不要先存有負面的看法。
關(guān)小姐的故事:
終于接受當年父母的做法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差異。不論存在多大的文化代溝,只要父母盡心,子女盡力,互相理解,多多溝通,“溝”就會越來越淺。
很小的時候就舉家從香港移民溫哥華、目前在該市一家商業(yè)促進會任職的關(guān)嘉麗說,她和妹妹若約會非華裔或非亞裔的男友,父母一定會不高興。她說,“幸運的是,父母從未強逼我們?nèi)プ鲆恍┪覀儾幌矚g做的事,雖然他們一向高度建議我們上大學。就算我在大學時主修心理學,他們也不反對,只是對心理學可以引我走向哪一類的專業(yè)前途感到很好奇。”
從忙于尋找身份認同、建立自我形象的青澀日子走過來,關(guān)嘉麗說現(xiàn)在的她愈發(fā)能體會父母當時為什么常常把“中國人不會做這樣、中國人不會做那樣”掛在嘴邊,也明白到這些始終是她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就連小她一歲、和白人結(jié)婚、現(xiàn)住國外、但當年同樣反傳統(tǒng)的妹妹,也會不時打長途電話回來,問母親中國人如何過某某節(jié)日的問題。
所以,關(guān)嘉麗認為,當華人孩子長大,尤其離開父母獨立之后,對父母當年的管教方式還是會心懷感激。(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