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美娟
1987年底,臺灣當局允許臺胞返回大陸探親后,我就常常從臺灣來的親友嘴里聽到“眷村”這個名稱。當時,我還以為“眷村”只是臺北的某一個地名,一個村莊。直到10年前,我從香港去臺灣探親后,姐姐們帶我到他們兒時住過的地方參觀,并詳細介紹了“眷村”的情況之后,我才了解了“眷村”這個名稱的真正含義。
說起“眷村”,就不得不追回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當時約有600多萬國民黨的軍政人員及其家眷、遺屬,隨蔣介石政權(quán)飄洋過海,去到臺灣。最初,有錢的達官貴人們可以買房、建房自住,但絕大多數(shù)隨軍的家眷就只能聚居在所屬單位、營房附近的廟宇、學校、農(nóng)舍、牛棚或自己臨時搭建的簡易住所里;有的甚至還露宿街頭,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因為入臺以后,臺灣政府就一直在高喊著:“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所以,所有從大陸去臺的人們都準備著隨時打回大陸,根本沒有長住的打算,一切都是在將就湊合。1954年元旦,蔣介石“總統(tǒng)”的任期即將屆滿,為了連任總統(tǒng),他在元旦的新年致詞中,信誓旦旦地說:“要在不久的將來進攻大陸”?墒,臺灣當局也非常清楚:無論他們渴望“打回”大陸的愿望有多么強烈,但若沒有美國的支持,“反攻大陸”無異是癡人說夢。
當時,因為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不久,美國民眾反戰(zhàn)情緒高漲。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維爾也擔心再次被蔣介石卷入中國的內(nèi)戰(zhàn)之中。為了美國自身的利益,他不但遲遲不敢答應(yīng)臺灣提出的“共同防御”要求;更不敢貿(mào)然支持臺灣“反攻大陸”。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臺灣當局不得不作出了一些妥協(xié),向美國表示:“臺灣當局在對大陸采取任何重大軍事行動之前,一定先征求美國同意……”由于有了這樣的承諾,美國才于1954年底,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并派遣了美國第七艦隊及航空母艦“中途號”進駐臺灣海峽。不過,“條約”剛剛簽訂一兩個月后,我人民解放軍就攻占了被臺灣軍隊盤踞的“一江山島”和“大陳島”。這兩個島嶼的相繼失守,使臺灣當局和民眾都清醒地認識到:“共同防御條約”除了可庇護臺灣本島長期偏安之外,根本無助于臺灣反攻大陸;臺灣連本島四周的島嶼都無法保全,又有何能力“反攻大陸”?頓時,“反攻無望論”的悲觀情緒即在臺灣島上彌漫開來。臺灣當局和民眾在這種情勢下,不得不開始作出了“扎根臺灣”的準備。
從1955年初起,為了安置軍政人員和他們的眷屬、遺眷,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各軍政單位便陸陸續(xù)續(xù)地開始興建“眷村”。于是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眷村”便遍布了臺灣各個地區(qū)。因為需要安置的人員太多,而經(jīng)費又有限,各單位就因地制宜,在駐地周圍的田間、荒地上,陸續(xù)用竹片、茅草搭建了一排排戶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的連幢簡易平房。住戶也是幾百、上千不等。每戶人家的住房面積不過30平米左右;戶與戶之間的隔墻上面都是相通的,每排房子里,只要有一個人咳嗽,整排的住戶都能聽到;一家炒菜,整排住戶都能聞到菜香。不過,每個村子里都設(shè)有小學、商店、郵局、水井、公廁等公共設(shè)施,住戶們?nèi)粘I顜缀醪挥米叱龃遄,所以成為了一個與外面社會隔絕的獨立社區(qū)。這些分布在臺灣各地的特殊社區(qū)被統(tǒng)稱為“眷村”。
不過,“眷村”又分好多種,有按兵種分的;如“空軍村”靠近機場;“海軍村”靠近軍港;“陸軍村”往往就在營房附近。也有按等級劃分的如“將軍村”、“校官房舍”“普通士兵房舍”等。除了“將軍村”的自然環(huán)境、建材、面積、質(zhì)量等比其他“眷村”都好之外,絕大部分“眷村”都是用竹子、茅草搭建的,所以當時又被稱為“竹籬笆”。
姐姐曾帶我去看過她們曾經(jīng)住過的“眷村”。這“眷村”叫“壽德新村”,位于臺北板橋鎮(zhèn),是情報局當年興建的。我們?nèi)サ臅r候,村子后面的大片房子已經(jīng)拆除,并已蓋上了高樓。姐弟們曾經(jīng)住過的房子早已被拆除了,但村口那端端正正寫著“壽德新村”四個黑體字的水泥方柱依然還在,而且入村后的土路兩邊,還有幾排早已無人居住,破舊不堪,甚至墻倒屋塌的老房子,依然可以看出當時的原貌。人字形的屋頂、黑灰的魚鱗瓦、竹片編成的墻壁上,薄薄地糊了一層泥土和白灰;每排房子之間,都離得很近,幾乎是前門對著別人的后窗或?qū)χ鴦e人的院門;行人的巷子蜿蜒、狹曲,既窄又深,僅能容一兩個人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