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漢語水平考試引發(fā)的思考
北京華文學院從事華文教育雖已多年,但一直沒有學歷教育,直到前兩年才開始與華僑大學合作,辦起了大專班,可仍然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仍是來華學習半年至一年的華裔留學生,學校搞的基本上還是非學歷教育,F(xiàn)在,國內(nèi)接收補習和中短期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的院校日見其多,競爭越來越激烈。
如何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好的聲譽,招收到更多的學生,除了繼續(xù)發(fā)展學歷教育之外,面對來華學習半年至一年的留學生,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得走HSK教學這條路,開辦HSK班自然是大勢所趨。
不過,我以為,除了開辦HSK強化班之外,我們平時的課程教學也可以向HSK靠攏。HSK具有國家認可的權威性,《漢語水平證書》如今已成為外國留學生直接進入中國高等院校所要求的漢語水平的統(tǒng)一證明,國外很多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也要求漢語水平考試必須達到7級以上才能拿到畢業(yè)證。所以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向HSK靠攏,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本校一向只是通過校內(nèi)的成績考試、采用傳統(tǒng)的測試方法來鑒定、檢查學生的漢語水平,評估教學效果。這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各位老師主張和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學生的學習方法更是見仁見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HSK這種客觀的方式和標準,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僅僅是要開辦一個HSK強化班,而是要在所有班級中調(diào)整原來的課程和課型,甚至調(diào)整教材。同時在正常的教學課程之外增設HSK輔導課或指南課,用來專門講解HSK所涵蓋的詞匯和語法,并根據(jù)HSK的特點,適當增加綜合填空和閱讀理解的訓練比重。指導訓練時,則堅持“先練后講,練講并重,注重講解規(guī)律,注意介紹技巧”的原則,不把這種課上成簡單意義上的“習題課”,從而使學生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乃至答題技巧上都有所收益。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也可以按HSK的標準模式來進行?傊,把HSK的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之中去。這樣,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有了足夠的訓練,自然就能輕松應對HSK考試,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參加考試,并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如此一來,不僅學校有了好的聲譽,有了競爭實力,老師也能有所作為,同時對我們的華文教學也是一大探索和貢獻。(《華文教學通訊》2009年第3期/王亞西,北京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