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留學生海歸熱潮 【字體 】【打印
金融危機催發(fā)新海歸 “千人計劃”迎接人才回流
2009年04月30日 15:42  來源:《小康》雜志   發(fā)表評論

    迎接新海歸

  金融危機的波及催發(fā)了新一輪的海歸潮,而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出臺的海外人才千人計劃無疑為這些優(yōu)秀的海外人才提供了一次新的歷史機遇。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海歸時代。而擁有更開闊國際視野和更豐富人生經驗的海歸們,毫無疑問將獲得面向時代和未來的優(yōu)勢。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這不是一句戲言,這是現實的寫照。

  恰逢其時的千人計劃

  俗話說,風起云涌時,鸞鳳還巢之日。

  從2008年到2009年,金融危機“風暴眼”的英、美等國失業(yè)率早已刷新了歷史紀錄,本國失業(yè)大軍源源不斷,留給留學生的空間自然被急劇壓縮。

  那些在美國的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擁有或正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人員很多將離美國而去。據2009年3月8日華盛頓郵報報道:2005年時,美國杜克大學工程管理碩士畢業(yè)的留學生,畢業(yè)后幾乎都說在美國至少呆上幾年。但在2009年,80名工程管理碩士畢業(yè)的留學生,幾乎都買了回國的單程機票。哈佛等其他名校的情況也基本如此。

  高端人才的大幅震動也加劇了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zhàn)。在這樣的情況下,“抄底人才”成為了一個國家的戰(zhàn)略。2008年12月,中央辦公廳轉發(fā)了《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抓住機遇,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009年3月下旬,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公布了出臺的引進海外人才千人計劃的詳細內容。

  從千人計劃的內容來看,既要求是由用人單位來提出申請,又對各領域的申請者有詳細的規(guī)定,還要求必須全職回來工作,保證引進的屬于國家需要的真正的高端人才。同時,對于人才發(fā)揮作用也有足夠的支持,不但提供充足的經費和待遇,給以特別重視,設立專人解決海外高端人才歷來擔心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國籍與簽證等配套服務問題,引進對象也不拘一格,從華裔人才到外籍人才都可以。

  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曾痛感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不足。他表示,在這個階段,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特別急需處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yè)高端、熟悉國際市場和國際規(guī)則的優(yōu)秀人才。

  當下,千人計劃的出臺可謂恰逢其時。

  一組來自于對近千名已報名參加今年第八屆北美留交會的海外中國留學人員統(tǒng)計分析數據彰顯了當下高端人才的流向意愿。數據顯示,希望回國找工作的留學人員報名者占90%,回國注重職場商機與事業(yè)發(fā)展前景的報名者占92%;擁有博士學位的留學人員報名者占52%;美國排名前30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畢業(yè)的留學人員占56%。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王輝耀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人才是否回國發(fā)展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罢恼吲c效率,人才選拔、評估、激勵的制度,適合的硬件基礎與平臺,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開放與尊重,國籍與出入境的規(guī)定,甚至子女教育問題都可能影響人才回歸!倍扒擞媱潯闭轻槍@些可能產生的“顧慮”作出了細致的安排。

  “可以說,這次人才引進計劃的力度與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作為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國際人才戰(zhàn)略專家研究組組長的王輝耀參加過相關一些工作,他認為,“這次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未來將會取得重大成就。”

  人才流失的背后

  中國向海外派遣留學生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科技人才競爭格局中一直扮演著“人才輸出國”的角色。從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間,出國留學人員總數不過13萬。而從1978年至1991年的出國留學人員則遠勝過此前百余間年的總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留學生人數正在迅速攀升,截至2007年,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達到121.17萬人。

  如此龐大的留學生數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大量人才流失海外的數據。近些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留學歸國人員的數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首次突破兩萬人,2005年學成歸國的人數已經達到3.5萬人,2006年4.2萬人,2007年達4.47萬人。1996-2007年間,中國留學人員平均回歸率約為29.5%,盡管如此,卻仍有約有70%的留學生仍滯留海外。而這些留在國外的留學人員中,有不少人在美國以及其他發(fā)達國家。

  2008年12月份,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回歸情況作了調查和分析,發(fā)布了我國第一份《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fā)展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如果用美國頂級科學家隊伍中出生于某國的科學家所占比例與該國擁有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占全世界的比例這二者的比值來粗略地反映向美國的人才外流程度(該比值越大,說明人才外流越嚴重),則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才外流嚴峻程度如下:中國大陸,28.0;印度,13.0;俄羅斯,5.1;韓國,4.2;臺灣,3.6;香港,1.4。顯然,中國大陸高端人才外流最為嚴重。

  一邊是高端人才大幅外流,另一邊,卻是留學人員的苦惱、顧慮、猶豫,他們一定程度上在以某種方式被浪費。記者在采訪中接觸到的那些仍在海外的中國留學人員,對于是否回國這一問題一直在觀望中。回國容易出國難,放棄在國外的一切回國發(fā)展考慮的不僅僅是薪水問題,身份、子女教育以及相應的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都讓他們猶豫再三。中國對國籍、簽證、戶籍、社保等設置的種種限制也讓他們望而卻步。

  作為在海外留學多年,也是最早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一批海歸,王輝耀對此有著最深的理解,“海歸們的這些顧慮是非常真實的。在現實的環(huán)境中,許多在海外工作多年的高端人才,妻子可能是西方人,兒女從小在國外長大,換成‘中國護照’后出去就不方便了,要讓人‘拋妻棄子’是很困難的選擇。如果不放棄外國籍,從社保、買房到申請課題都受限制,何況許多手續(xù)甚至讓他們無法進入中國,有許多留學生徹底回歸,什么事都不做僅僅辦手續(xù)都還耗掉大半年時間!

  王輝耀認為,中國吸引人才的硬件基礎已經沒有問題,但希望國家還能夠對這些“軟件”問題加以重視,因為大多數海外人才都會拿中國與所在國的這些政策進行對比,看那個國家更重視、尊重和歡迎人才。

  應該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一直在努力。

  1983年,鄧小平發(fā)表了“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講話,認為引進外國智力比單純引進技術、設備要花錢少、收益大、見效快。1992年政府明確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進入21世紀后,國家提出“人才強國”戰(zhàn)略, 留學人才的回歸開始真正得到國家重視,政府出臺了各類留學人才回歸計劃和文件,并提出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新看法。2004年,中國還正式出臺了長期留住外籍人才的“綠卡制度”。

  在這一系列的引才政策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進步,但是王輝耀指出,從橫向來看,中國引進人才的制度和政策相比歐美還有很多缺陷。只是在被動地防守——推動人才回歸,避免中國培養(yǎng)人才卻是“為他人嫁衣”;而沒有想過主動出擊——走出去吸納自身需要的外國頂尖人才歸化為“中國人才”。

  他對《小康》表示,中國過去只是短期引進外國人才,2004年才有長期留住外國人才的綠卡制度,但至今沒有讓外國人才成為“自己人才”的入籍制度。這也是中國和美國等歐美國家人才戰(zhàn)略的區(qū)別,美國不但讓外國人才想來這里賺錢,而且賺了錢還會把錢永遠留下,甚至是把在全世界賺的錢都帶到美國來。但在中國,因為不可能是“自己人”,中國不可能成為安居樂業(yè)的“歸宿”,所以,外國人才很多只把中國當成一個賺了錢就要帶走的“工地”,即使再正規(guī)的跨國企業(yè)來到中國都可能不重視環(huán)保和勞工權益。

  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盡管其僅培養(yǎng)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得主,但還是聘用了全世界70%諾貝爾獎得主,引進了占本國總量三分之一的海外科學家與工程師。一般非美國公民親屬的人才移民美國,必須獲得技術簽證和勞工證,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過才能申請并排期等待綠卡,但如果屬于每年2萬名的“杰出人才”類別,就什么都不需要也不用排期,申請一年就能獲得美國綠卡,五年就能入籍。這是因為美國政府意識到:如果你不能留住并讓這些全球最頂尖的人才成為“本國人才”,他們就會在海外成為競爭對手。

  我們當然也不愿意看到這些人成為我們的對手。

  歷次海歸潮與變革

  “最近我批海歸回國檔簽到手都麻了!一天8個小時一直簽,我正在思考更有效率的做法。”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參贊岑建君說。據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近日報道,金融風暴加劇了中國留學生的回流數字。有數據表明,從1978年中國開放留學以來至2007年,海歸總人數近32萬,而只今年一年海歸人數就將超過30年來的1/6。很多人表示,中國將迎來第三次海歸潮。

  此前的海歸潮中,海歸們大多會選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作為著陸點,但隨著一線城市發(fā)展趨于飽和,再加上二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海歸們的視線已逐漸轉移到二線城市,甚至一些在一線城市發(fā)展的海歸也流向了二線城市。業(yè)內人士分析:“下一個三十年內需市場將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發(fā)動機,市場在哪里資金就會流向哪里,人才自然隨著市場和資本流動!

  “海歸”一詞的真正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連續(xù)兩、三年,大概有幾千名大陸留學生從歐美到香港就業(yè),填補了1997年前許多香港專業(yè)人士移民國外留下的職位空缺。這被認為是 “海歸潮”的前鋒,而真正的“登陸”始于新世紀。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1年,美國發(fā)生“911”事件,這都讓海外的就業(yè)機會越來越少。也就在這個時候,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召開時,中國總理朱镕基對留學生們張開雙臂、亮開嗓門大聲喊:“請你們回來吧。”

  世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中國這個正在變得強大的經濟體,“海歸潮”真正興起,2000年,美國移民局的一項調查證實,由美國回流的中國留學生達到了1.5萬人,這年年底,美國《紐約時報》發(fā)表文章寫到:“一個新的人才回流時代已開始,這將是中國在21世界第一個十年的主要現象!2002年,成為“海歸潮”的第一個高峰年。從2002年春天到2003年秋天這18個月里,有16510個留學生來到中關村訪問,其中有3800人留了下來,比過去20年的“海歸”加在一起還要多。著名作家凌志軍在其《中國的新革命》一書中寫道,就在幾年前,他們中間還流行著“傻瓜才回家”的觀點,而現在,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怎么還沒回國呀”。

  “對一代中國留學生來說,這種變化究竟是什么?而這種變化,對中國的未來,又意味著什么?”錢寧在《留學美國》里一直在問。

  答案在進入21世紀之后逐漸揭曉。李彥宏、鄧中翰、周云帆、張朝陽……已經回歸的那些人正在書寫著數字化時代的財富神話。凌志軍斷言:未來三五十年,中國一定是海歸的天下,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物都將是海歸。

  這將是海歸的幸運,也將是我們國家的幸運。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編輯:張冬冬】
 
請您評論                                       查看評論           進入社區(qū)
登錄/注冊    匿名評論

        
                    本評論觀點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僑網立場。
今日要聞 更多>>>
·翁詩杰搶先宣布將于30天內召開馬華特別代表大會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就緒 領軍人物相約“上海見”
·謙虛難敵"搶功"文化 海外華人需練習舉雙手邀功
·十二個國家和地區(qū)踴躍報名參加第十屆世界華商會
·兩岸三地明星華府聯袂演繹“金秋月圓”中秋晚會
·馬來西亞霹靂州政府新規(guī):行政議員必須學華文
·外國移民潮活躍意勞工市場 華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館售出頭彩分紅83萬 1.7億巨獎料屬華人
·中國駐葡使館官員走訪華人區(qū) 贊嘆華商發(fā)展前景
·弄虛作假警方介入 英國21家華人移民中介受調查
頻道精選  
[人在他鄉(xiāng)]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熱點]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職業(yè)”
[華人文苑] 血型決定男人情變的動機
[幽默笑話] 男人會生孩子之N種后果
[人在他鄉(xiāng)] 賭城拉斯維加斯感受美國經濟涼熱
[人在他鄉(xiāng)] 日本警察非讓我去刷牙
[文化中國] 七夕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華人文苑] 嫁人的誤區(qū)
[人在他鄉(xiāng)] 美國小鎮(zhèn)熏衣草園的理想下午
[華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帶“壞”了

加華社籌款助華裔花滑小將備戰(zhàn)冬奧

亞洲小姐美東賽區(qū)競選揭曉

加拿大華裔青年求職探索新領域

柔州馬華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細歷
僑網論壇 更多>>>
[異域唐人]
[留學他鄉(xiāng)]
[尋根問祖]
[回國發(fā)展]
[華文教育]
[華人視角]
- 橫比中、英、美三國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間差距有多大
- 英國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樣去原諒男朋友
- 外來移民的總統(tǒng)兒子們
- 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英文版)
熱點關注 更多>>>
·打壓華人非法就勞 日本勞動力市場空白誰來填?
·中國人移民美國速度加快 “愛國”與否引爭議
·弱勢≠弱者 飽受困擾紐約華人女性向性騷擾說不
·境外華商屢碰壁 新"中華街"能否立足東京街頭?
·華人何時邁進日選舉大門?前景光明道路漫長崎嶇
·李紹麟就職 加拿大首現兩華人省督同時在任(圖)
網站簡介 | 聯系我們 | 供稿信箱 | 廣告服務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67153號]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