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錢樹”禮拜:悠久的民俗現(xiàn)象
“錢樹”或“搖錢樹”,長期成為民俗觀念中一種意味著財富之源的象征。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搖錢樹”條說到北京舊俗有歲末制作“搖錢樹”用以祈年的風(fēng)習(xí):
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謂之“搖錢樹”。
這一風(fēng)俗的文化遺存在其他方面也有體現(xiàn)。
例如,中國傳統(tǒng)民間木刻年畫,多有描繪“搖錢樹”的畫面。
清代楊柳青以“搖錢樹”為主題的門神畫,畫面為一滿盛珠玉、珊瑚、金錢、元寶的聚寶盆,書有“聚寶盆”字樣,有金錢為飾。聚寶盆中生一樹,枝上掛有串錢,枝葉間又有數(shù)十枚散錢懸綴,錢文可見“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四童子攀摘樹錢,有整枝折下者。
山東濰縣的“搖錢樹”畫面,則是錢幣整齊地鋪綴于樹枝。南京高淳的“搖錢樹”木雕,則兩株“搖錢樹”并列,各有孩童攀折,樹下以簸箕、木鏟、推車收儲,一如農(nóng)家場上作業(yè)景象。而兩株“搖錢樹”枝上所繁密綴生者,一為錢幣,一為元寶。
在一組題“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的年畫上,也各以“搖錢樹”為主題。兩棵樹上錢的綴生形式有所不同!敖鹩駶M堂”圖上兩童子手持錢枝,“長命富貴”圖上兩童子手捧金錢。分別以“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為錢文的碩大錢型牌飾,平懸于樹干前。
清代朱仙鎮(zhèn)以沈萬三故事為題材的門畫,也有“搖錢樹”畫面。(沈萬三是明代巨富。王世貞《國朝叢記》說,“大豪沈萬三伏法,高皇帝籍沒其家,所漏貲尚富。”)畫面可見沈萬三和沈夫人及一女侍在觀賞聚寶盆中的“搖錢樹”。沈萬三的衣服,竟然也是以錢文為圖案。
清代綿竹墨線版印條屏也有“搖錢樹”畫面。一對夫婦在樹下對語,樹上一童子摘取金錢,下有一童子以容器接承。樹上所綴錢均為單枚,沒有串錢。據(jù)說描繪的是清人《天緣記》傳奇所說天女張四姐下凡,與貧士崔文瑞結(jié)合,點化一“搖錢樹”的故事。畫面錢文為“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
對于明清時代民間流行的“搖錢樹”畫像,有的學(xué)者已經(jīng)進(jìn)行了民俗文化的分析,指出這種文化象征物從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到“顯得十分世俗化”的變化,與“商業(yè)的發(fā)達(dá),老百姓對財富的追求”有關(guān)。研究者還進(jìn)行了不同文化體系類似現(xiàn)象的比較研究,認(rèn)為中國的“搖錢樹”與西方的圣誕樹有本質(zhì)上的一致。這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均以樹為主體形象,樹上均掛有一定寓意的配飾。圣誕樹是禮物盒,而‘搖錢樹’是銅錢。它們的功用類似,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均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它們情感的表達(dá)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定意義。尤其是它們均以生命樹為主體,與太陽、永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dāng)然,這里所說的主要是近數(shù)百年來民俗信仰中的“搖錢樹”,而兩漢前后墓葬出土的“搖錢樹”則以“亡者”為對象,情形有所不同。(王子今,摘自《錢神》,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