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琴南下悉尼開飯館
那是一個對整個中國發(fā)展而言都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許多人放下鐵飯碗紛紛南行,以勇氣和激情跟命運一賭高低。如果不是因為中提琴聲部重要導致歌舞團不放人,秦孝堂也會是南下大軍中的一員?沼斜ж搮s難以施展的他最終選擇了往南走得更遠,或許在悉尼這片土地上能有更大的發(fā)展。1991年,秦孝堂幾乎兩手空空來澳,心愛的中提琴也留在了國內。
初到悉尼為了糊口,秦孝堂賣過服裝,在皮特街的西北飯莊打過工,又幫朋友籌備過位于華埠伯靈頓樓下北方拉面館的開業(yè)。還記得在西北飯莊的日子,秦孝堂一天工作18個小時,吃住都在樓里,一個月不用下樓,自然也就一個月不見陽光。這段日子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幾個月后,借錢買下新開的北方拉面館,秦孝堂想,能安安穩(wěn)穩(wěn)混個溫飽就不錯了。
做菜如拉琴般快樂
面館能有今天,除了秦孝堂的手藝外,提琴的作用也功不可沒。面館剛開的前兩年,每天晚上把所有客人的菜都上齊后,除去滿是油脂的廚師服,秦孝堂會走到前堂來,為客人們拉幾首小提琴曲子。專業(yè)級的水平自然不是哪里都能欣賞到,于是漸漸有客人踩著時間點慕名而來,而北方拉面館的口碑也開始廣為流傳。17年后的今天,北方拉面館已然成了唐人街名聲最為響亮的老字號之一,但秦孝堂的琴這10多年來,也再也鮮有機會拉響了。
秦孝堂說面館的成功,除了物美價廉、口味正宗外,認真服務每一位客人也是關鍵。這10多年來,面館不僅賓客盈門,連媒體也來來往往不亦樂乎。主流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的采訪年年都有,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等社區(qū)報道也多如牛毛。秦孝堂說越來越喜歡餐飲這行,做菜時甚至能感受到類似拉琴的快樂。兩者有太多共同點,對他而言這都是藝術,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甚至光看名廚做菜,那一招一式也都是美的享受。
生意成功到這份上,秦孝堂說他還有個夢想。不是開分店,也不是環(huán)游世界,他想回中國做點事。辦個培訓班,讓生活窘迫的窮人學點手藝,再投資幫他們創(chuàng)業(yè),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就業(yè)問題。他說如果國家有需要,他可以馬上回去,有信心“一年內解決一萬個就業(yè)”。
采訪后記
對秦孝堂的采訪就在北方拉面館窄小而有序的面館里舉行。秦孝堂靠墻坐在正對大門的椅子上,一邊聊著,一邊時不時提醒員工去招呼每一位走進來的客人。從他們熟稔地打招呼來看,這應該都是多年的老友了!懊媲宓c”、“羊肉炒嫩點”,不用客人開口,秦孝堂直接向伙計交待。他似乎了解每個人的口味。
拉面館一到晚上,絕大部分顧客都是西人。來的食客有本地媒體、大學教授、悉尼交響樂團成員等,說來說去還是以文藝界人士為主。他們已經很難再有機會聽到秦孝堂拉琴,來這里吃飯只不過是生活中的習慣而已。又或許,文化人的手拉出的面里邊,也會有那么一點點文藝相親的味道吧?(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