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美國《僑報周刊》報道,5月16日晚,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勒夫拉克音樂廳(LeFrak Concert Hall)座無虛席。一場世界頂尖級小提琴音樂紀念會在這里上演。這就是在當今世界有“小提琴王國中的鬼才”之稱的李傳韻,為了紀念四川汶川災區(qū)地震一周年,在紐約舉辦的慈善音樂會。
李斯特的《第三號安慰曲》緩慢而又低沈,把人們的心情帶入深深的哀思和懷念中;拉威爾的《茨岡》展現(xiàn)了一個民族堅強不屈、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肖邦的《夜曲》表達了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洋溢的熱情和希望則讓人情緒飽滿;再看演奏者,平淡的長相下,手中的弓一旦上了弦,則神情大變,一副迷醉忘我并充滿激情的樣子,完全融入于音樂之中!
被美國多家主流媒體評價為“一個在琴弦上跳舞的魔鬼天才,一位用技巧征服世界的大師”的小提琴演奏家李傳韻3歲開始習琴,11歲即在波蘭參加維尼亞夫斯基國際青年小提琴比賽并大獲成功,當時來自11個國家的20名評委一致評他為第一名,他成為該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冠軍得主。13歲時,他一口氣演奏了被世界公認為小提琴演奏試金石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對很多人來說,帕格尼尼像一座高山,要爬過去,需要用一輩子去琢磨,而李傳韻卻在13歲完成了許多人一輩子可能都無法完成的事情,小小神童天賦異稟。
人稱“現(xiàn)代小提琴教母”的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教授多茜爾·迪蕾(Dorothy Delay)曾說,李傳韻是繼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之后另外一個偉大的小提琴家。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被喻為再世的帕格尼尼的羅西(Ruggiero Ricci)也曾表示,“這個年輕人必將成就大業(yè),他演奏能力極強,速度驚人卻極富音樂感,他具備所有必要的條件。如果中國渴望出現(xiàn)一位偉大的小提琴家,李傳韻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李傳韻以香港最杰出小提琴家的身份同香港交響樂團赴法國音樂節(jié)演出,獲譽“最天才的青年音樂家”。2002年,他錄制了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zhí)導的電影《和你在一起》的全部背景音樂的小提琴獨奏部分,并飾演了電影中的一位美籍華裔小提琴家,獲得了國內外一致好評。專家和媒體的眾多溢美之詞,令記者對李傳韻充滿好奇,于是借著這次慈善音樂會的機會,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紐約求學——“學會釋放激情,用心演奏”
李傳韻1980年出生于中國青島一個音樂家庭,父母都是小提琴家。1983年,李傳韻開始隨父母學習小提琴,5歲參加“北京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獲亞軍,隨后開始便成為享譽國際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的學生。1986年,李傳韻全家定居香港,此后,他每年都會隨“香港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赴國外演出。在香港的生活就這樣一直繼續(xù)著,直到1996年,16歲的李傳韻獲美國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最高獎學金,赴美跟隨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多茜爾·迪蕾教授及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深造。
初來乍到的李傳韻在紐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世界各地的音樂才子聚集一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的差異,同學之間的冷漠和競爭使只有16歲的李傳韻感到束手無策。李傳韻說,剛到紐約時,自己嚇壞了,一切都和香港不一樣。“那個時候,我只有拼命練琴,把那種無比的壓力化作無窮的動力!彪S著時間的推移,李傳韻逐漸的適應了紐約的生活并認識了幾個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傳韻說,因為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學習到別人不同的長處。他當時有兩個黑人朋友,受他們那種灑脫的音樂表演形式的影響,使他的音樂情感得到提升。
在紐約求學期間,最讓李傳韻感到慶幸的是遇到了人稱“現(xiàn)代小提琴教母”、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教授多茜爾·迪蕾。李傳韻說,“在多茜爾·迪蕾教授那里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交際方面。其實迪蕾教授最大的本意是讓我釋放自己,釋放激情。她叫人帶我去喝酒,希望我跟人聊天。她說:‘你太過封閉自己,拉完琴自己就躲起來了,這樣怎麼宣傳自己呢?’”迪蕾的鼓勵使得李傳韻開始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對音樂的想法,釋放自己的激情去演奏每一個曲目。從此李傳韻如魚得水,漸漸融入了美國社會,并學會了用琴聲表達自己的心聲。
1999年,網(wǎng)上曾出現(xiàn)一篇文章,說中國小提琴家李傳韻的演奏只有技巧,沒有音樂情感。言下之意就是李傳韻只是一部“讀譜機器”。他對這種評論并不反對。他坦承,自己少年成名,缺乏起碼的情感閱歷,因此追求技巧的痕跡較濃。然而,在紐約求學時“屢戰(zhàn)屢敗”的數(shù)次失戀,給他的人生以“挫折體驗”,他的演奏也由此融入了真情實感。李傳韻說,“經過在紐約的多年闖蕩和體驗,以及學習對音樂的理解,現(xiàn)在拉《流浪者之歌》,我可以把觀眾的眼淚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