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鄉(xiāng),關心教育
在內(nèi)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容啟東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地位,為內(nèi)地與海外以及海峽兩岸的交往架設橋梁。1964年底,他安排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與其在內(nèi)地的父母楊武之、羅孟華在香港相見。1979年,他又協(xié)助內(nèi)地物理學家錢偉長與他離散多年的叔叔、臺灣著名學者錢穆建立了聯(lián)系。
內(nèi)地改革開放以后,容啟東與夫人多次到內(nèi)地訪問,并在香港熱情接待赴港的內(nèi)地學術代表團及鄉(xiāng)親。1983年,珠海市舉行愛國教育家容閎生平事跡報告會。因容閎是容星橋的堂兄,容啟東對其生平事跡了解甚多。他曾將他掌握的大量資料送與著名史家羅香林教授撰寫有關容閎的學術著作。不巧開會那天,容啟東因病住院。他發(fā)回電報祝賀,并聯(lián)絡妹妹等三十多位親屬回到珠海參加報告會。病愈后,容啟東與夫人返回珠海,先后到市政協(xié)、市僑聯(lián)和南屏鎮(zhèn)走訪、座談。在與珠海市市長的座談中,他坦率地對珠海的教育事業(y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此后,容啟東每年都盡可能返回家鄉(xiāng)一次。
1987年11月26日,容啟東博士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79歲。遵照容啟東博士的遺囑,夫人何露珍女士將其骨灰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在其父母容星橋夫婦墓旁,并將其生前著作和珍藏的中文圖書資料三百多冊,贈送給家鄉(xiāng)珠海市政協(xié)。
倡導“通才教育”和“服務社會”思想
容啟東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期間,對學校的理解,曾經(jīng)這樣表示:“一間專上學府,就以崇基為例,最理想的便是能夠練出一批能夠?qū)ι鐣兴暙I的學生。我一向以為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應該接受的是一種能夠使自己適應現(xiàn)在日新月異、一切都在變動的社會的通才教育——跟隨著時代而變的學問和知識,能夠應付人與人之間相接的道德學問,進而解決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種種問題,這就是我理想的大學教育。至于在過于專門的學術教育下,一般學生對社會所能貢獻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容啟東一直大力倡導“通才教育”和“服務社會”思想。在香港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下,容啟東要求崇基學院訓練和培養(yǎng)一群“飽受填鴨式中學教育”摧殘下的學生,將他們訓練成才,從而適應香港社會。容啟東將香港的教育事業(yè)當做己任,他曾表示香港到底是中國人的地方,只要它存在一天,作為教師就有維持和改善它的責任。他極力主張教育與社會融為一體。容啟東一直存有一個希望:希望將大學辦到與社會融為一體,他認為學生經(jīng)過一兩年的學習后,便要到社會實習去。讀物理和化學的,要走進工廠的實驗室工作擔任助手,從旁觀摩;讀商科的要進入工商界實習,學習真正的商業(yè)行政,晚上時間則回校繼續(xù)攻讀。到了學生正式離校,學以致用,這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容啟東在教學方面,提出“文理兼顧、德智并重”的口號,對培養(yǎng)青年具有完美人格、廣博常識及認知祖國文化語文的綜合基礎課程十分重視。例如,他到崇基學院任職后不久,就和中文系教師商談改善大一國文教學方法的問題。經(jīng)過多次研討,決定試用“合班授課,分組習作和討論”的方法,并由中文系編印《大一國文參考資料匯編》一書,供學生課外參考。結果學生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