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發(fā)展是以人們對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化為基礎(chǔ)的,人們的基本空間方位觀念影響了人們的認知心理,從而也影響了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上/下”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對詞,由它們形成了大量的詞語。其中“上+X”、“下+X”的格式,我們可稱之為“上”類詞和“下”類詞。
本文通過考察《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第三版)中所出現(xiàn)的“上/下”類詞,對之做出描寫并試用標(biāo)記理論來做出解釋。
一、“上/下”類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的分布
1.1 “上”、“下”的初步認識
“上”與“下”的詞性復(fù)雜,因而關(guān)系也就復(fù)雜,石安石、詹人鳳在《反義詞聚的共性、類別及不均衡性》一文從某種角度來分類,可把“上”、“下”分別歸于方位和時間上的反向?qū)α、行為活動進程的反向?qū)αⅰ儆谇罢邥r,上/下為方位詞,而屬于后者時,上/下為動詞,這是根據(jù)詞性及相關(guān)意義上的對立所進行的劃分。
沈家煊先生分反義詞為相反詞、相對詞和反向詞,他把“上/下”、“升/降”、“買/賣”、“進去/出去”等列為反向詞。不論如何分類,從哪種角度分類,可見他們都注意到了“上/下”的對立性。
當(dāng)“上”、“下”作為構(gòu)詞成分進入詞或詞組,由此而形成的“上”類詞與“下”類詞的關(guān)系則更是錯綜復(fù)雜。如“上課—下課”、“上來—下來”可以對舉出現(xiàn),這樣的詞我們可以看作是對稱的。還有的詞,如我們可以說“上菜”、“下雨”,卻不能說“下菜”、“上雨”,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不對稱。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
1.2 “上”類詞、“下”類詞
考察《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上/下”詞條下所列舉的詞,“上+X”類下列詞語163個,“下+X”類下列詞語145個。僅從所收錄詞語來看,“下+X”類詞比“上+X”類詞少了18個。不考慮詞典編纂者的因素,表象上是兩類詞數(shù)量上的不對應(yīng),構(gòu)詞功能上的不同,但實際是反映了“上”與“下”的不對稱性。
1.2.1 考察《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這308個詞,首先不考慮意義,從形式上來看,凡是“上+X”類、“下+X”類形成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看作是對稱詞,如“上流—下流”、“上水道—下水道”、“上世—下世”、“上風(fēng)—下風(fēng)”等。形式上構(gòu)成對稱關(guān)系的一共69組,138個詞語。
69組、138個對應(yīng)詞語,在所考察的有效詞語范圍內(nèi),即從308個詞語中排除13個詞語,總共295個詞語,對應(yīng)詞語占到47%?梢,即使是在所界定有效詞語的范圍內(nèi),不對稱還是占了絕大多數(shù)。
1.2.2 根據(jù)前面從形式上分析出的69組對應(yīng)詞,再考慮到詞語意義,我們又可做出如下分類:
(1)形式上完全對應(yīng),意義上也完全相反
共有48組,96個詞,包括:
上班—下班 上板兒—下板兒
上半時—下半時 上半天—下半天
上半夜—下半夜 上輩—下輩
上邊—下邊 上策—下策
上層—下層 上場門—下場門
上乘—下乘 上等—下等
上顎—下顎 上房—下房
上風(fēng)—下風(fēng) 上崗—下崗
上頜—下頜 上級—下級
上江—下江 上焦—下焦
上界—下界 上課—下課
上款—下款 上聯(lián)—下聯(lián)
上梁—下梁 上列—下列
上馬—下馬 上品—下品
上坡路—下坡路 上去—下去
上身—下身 上士—下士
上手—下手 上世—下世
上體—下體 上調(diào)—下調(diào)
上午—下午 上弦—下弦
上限—下限 上行—下行
上旬—下旬 上議院—下議院
上游—下游 上肢—下肢
上中農(nóng)—下中農(nóng) 上裝—下裝
上梁—下梁 上半晌兒—下半晌兒
這些詞形式為“上+X”、“下+X”格式,意義上完全對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解釋下列詞語為:
。凵喜撸 高明的計策或辦法。
。巯虏撸莶桓呙鞯挠嫴呋蜣k法
。凵巷L(fēng)]①風(fēng)刮來的那一方:煙氣從~刮過來。②比喻作戰(zhàn)或比賽的一方所處的有利地位:這場球賽,上半場甲隊占~。
。巯嘛L(fēng)]①風(fēng)所吹向的那一方:工業(yè)區(qū)設(shè)在城市的~,就不至于污染城市的空氣。②比喻作戰(zhàn)或比賽的一方所處的不利地位:處在~。
。凵辖 ①長江上游地區(qū)。②清代安徽、江蘇兩省稱上下江,上江指安徽,下江指江蘇。
以上的統(tǒng)計可見,69組對應(yīng)詞語中,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意義上都完全對稱的有48組,達到70%,占的絕大多數(shù)。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強調(diào)對立性,所謂事物相生相克。這種思維方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心理模式,因此對于事物的認識,人們總是在根據(jù)自己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模式,經(jīng)過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處理,形成了詞語的這種強烈的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