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式上完全對應(yīng),意義上不完全對應(yīng)
意義上不完全對應(yīng),指在一個或幾個義項上對應(yīng),形成一對多,或多對一的現(xiàn)象。共有16組32個詞語,列舉如下:
上輩子—下輩子 上場—下場
上工—下工 上家—下家
上來1—下來1 上來2—下來2
上流—下流 上面—下面
上去—下去 上人—下人
上水—下水 上臺—下臺
上頭—下頭 上文—下文
上學(xué)—下學(xué) 上操—下操
[上場]演員或運動員出場。[下場] ①演員或運動員退場。②舊時指到考場應(yīng)考。以上兩詞只在一個義項上是對應(yīng)的,就是“演員或運動員出/退場”。
。凵纤 ①上游。②向上游航行:~船。[下水] 向下游航行的:~船。
。凵蠈W(xué)] ①到學(xué)校學(xué)習(xí):我每天早晨七點鐘~。②開始到小學(xué)學(xué)習(xí):這孩子~了沒有。[下學(xué)]學(xué)校一天或半天課業(yè)完畢,學(xué)生回家。
其它的詞也是一樣,大多是在一個義項上相對應(yīng),有的是幾個義項對應(yīng),但都存在不對應(yīng)的現(xiàn)象。
。3)形式上完全對應(yīng),意義上完全不相關(guān)
共2組:上水道—下水道 上勁—下勁
。凵纤溃莨┙o生活、消防或工業(yè)生產(chǎn)用清潔水的管道。[下水道]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
。凵蟿牛菥裾駣^,勁頭兒大;來勁:越干越~兒。[下勁]下工夫;使勁:~學(xué)|~干。
。4)形式上相對應(yīng),意義上相類似
共3組:上手—下手 上水—下水 上賬—下賬
。凵鲜郑 ①﹤方﹥動手:這事我一個人干就行了,你們就不用~。②開始:今天這場球一~就打得很順利。[下手]動手;著手:先~為強|無從~|我們還沒到,人家就下了手了。
[上水] ﹤方﹥食用的牲畜的心、肝、肺。[下水]食用的牲畜內(nèi)臟,有些地區(qū)專指肚(dǔ·zi)子和腸子:豬~。
。凵腺~]登上賬簿:剛收到的款子已經(jīng)~了。[下賬]把賬目登記在賬本上。
以上的列舉,籠統(tǒng)來看是兩類詞的對稱的表現(xiàn)。實際上,“上”類詞與“下”類詞既存在著對稱,又存在著不對稱,而且不對稱在總295個詞語中占了大多數(shù)。為什么情況會如此復(fù)雜,下面我們試用標記理論來分析其不對稱性。
二、“上/下”類詞的不對稱
根據(jù)趙元任先生的研究,有方位詞的復(fù)合詞里“上”的結(jié)合能力幾乎是無限的,而其反義詞“下”就差得多,“上”的使用度遠遠高于“下”。名詞包含“上”的有7663個,包含“下”的僅有1002個?梢姟吧稀迸c“下”在構(gòu)詞能力上、分布上都是極不平衡的,或者說不對稱的。
2.1 由于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按照標記理論,判斷有無標記就要更多地從分布標準和頻率標準來考慮。從語用來說,無標記項的使用頻率比較高。從認知上來看,無標記項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根據(jù)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人們總是習(xí)慣用顯著的事物來認識和推導(dǎo)非顯著的事物。據(jù)此,我們可以斷定,“上”為無標記項,“下”為有標記項。
2.1.1 沈先生認為作為動詞或趨向動詞時,“上”能表示由低處到高處,還表示由一處到另一處,而“下”僅能表示由高處到低處。我們認為在表示“去,到某處所”的意義時,習(xí)慣于用“上”,而不是“下”,但“下”也有“去,到某處所”的意義。如:上工廠、上學(xué)校、上車間、上館子。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下(到)工廠/學(xué)校、下車間、下館子、下鄉(xiāng)。在用“下”時,帶上了標記項“到”,我們還可以說:下(到)三車間。同時用“下”的組合既表動作性,又表方向性,但更重要的是方向性,那就是位置移動上的由高處到低處,反映了人們對方位的心理敏感性,這時人的心理上是能夠區(qū)分出位置的高低的。帶“上”的組合動作意義更明顯,方向意義則因“上”的典型范疇的顯著性而淡化了。
2.1.2 無標記項“上”在心理處理上較簡單,處理效率較高!吧、前、升”等為正向詞,“下、后、降”為負向詞。按照人們的普通心理,人們總是看重和追求正向的、而忽略負向的事物。據(jù)此Leech提出了一條“樂觀原則”,用來解釋語言中委婉的表達法。正向詞總是帶有積極意義的,負向詞則相反,按照“樂觀原則”,積極意義詞的使用頻率高,那么也就是正向詞使用頻率高于負向詞?s小貶義和擴大褒義符合“樂觀原則”,擴大貶義則不符合“樂觀原則”,因此這種消極意義的詞在語言中很少運用。平常我們可以說:上學(xué)校、上廁所,但卻不能說:下學(xué)校、下廁所。為什么呢?個人以為,這也是“樂觀原則”在起作用,同時這一類的“學(xué)!、“廁所”等詞在人們的心理上不具有位置上的不平衡性,不存在這種強烈的方向意義,故而人們更習(xí)慣首先用帶有典型范疇義的積極的、無標記項的正向詞來表示,這符合人類的活動常規(guī)和普遍心理。
三、總結(jié)
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的“上”、“下”兩類詞的分析來看,對稱與不對稱首先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心理模式?jīng)Q定的。至于符合什么語言原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論此種分析是否合理,有一點能夠肯定,那就是通過分析我們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揭示語言規(guī)律,更好地認識語言表象后隱藏著的深層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個人認為,這種分析擴而大之,對于其它的同性質(zhì)詞的分析也是可以適用的。(《華文教學(xué)通訊》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