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陳出新
傳承中華文化要“對癥下藥”
記者:要做好華裔新生代工作,文化傳承顯得很重要。您對于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有何建議?
郭瑞玲: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中華文化傳承途徑主要是通過吃中餐,在中國城或唐人街開辦中文學校、中醫(yī)院等傳統方式。我認為還應在新的領域拓展傳承中華文化的新方式。這需要做好四類人的工作:
第一類是老華僑。他們大多在美國出生,以中國城或唐人街為活動中心,在那里逐步發(fā)展,為宣揚中華文化做了大量貢獻。
第二類是立足于美國主流社會的華裔。這部分人包括政府公職人員、企業(yè)精英等,他們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工作忙碌,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熱心這方面工作,也不熱心行使投票權。不過這些人對家鄉(xiāng)有感情,應積極爭取。
第三類是既熱愛美國又對中國有感情的華裔。這部分人好學、充滿上進心,往往是新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認識到在美國不行使投票權,就沒有發(fā)言權,所以都爭取去美國最好的學校讀書。這類人是熱心中美交流的骨干人物,他們在為自己的美國夢奮斗的同時,也想積極地為中國,為家鄉(xiāng)多辦一點事。
第四類是在本地出生的華裔。他們從小受美式教育,習慣用西方思維思考問題,但是這些人也是可以被感染的,比如我的先生譚士文就受我影響,決心要為家鄉(xiāng)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想,江門要進一步發(fā)揮僑鄉(xiāng)優(yōu)勢,就要認真分析這四類華僑的特點,以獲取他們的支持。
雙語教育
海外華文教育要重視雙語教學
記者:現在國內很重視海外華文教育,作為一名美國教育界的專家,您覺得如何才能開展好海外華文教育?
郭瑞玲:中文在美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前段時間,三藩市(舊金山)政府要選派官員,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要通曉中文。為什么在美國推行中文這么難?就是因為沒有需求,沒有形成一種利益導向。如果有需求的話,華裔青少年們的中文就不會這么差了。
我認為,要加強華裔青少年的中文教育,就需要一套好的雙語教材,而編寫這套教材的人員一定要找在海外教過書、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參加,這樣編寫出來的教材才能夠行得通。盡管現在有不少雙語教材,但是由于編寫者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發(fā)揮雙語教材的功能。
我看到許多來美國的新移民的子女,雖然其他學科成績不錯,卻因英語水平低影響了學業(yè)的整體提高,還有許多華人的第二代卻因不會中文,無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認為,雙語教育的實施可以讓初來美國的母語非英語的移民學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與掌握英語,這對他們來說成效最為顯著。同時,雙語教育也可繼續(xù)保留其本國文化與語言,使學生不至于陷入與不諳英語的父母難以溝通的窘境,從而促進移民家庭的融洽與和諧。
溝通交流
要注意方式方法
記者:在與華裔新生代的交流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郭瑞玲:在與老華僑溝通交流方面,江門方面確實做得不錯。至于華裔的年輕一代,溝通和聯絡同樣重要。江門去年舉行的世界江門青年大會把世界各地的僑界青年們聚集在一起,就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在愛國愛鄉(xiāng)方面,老華僑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他們向其第二代、第三代子女講解家鄉(xiāng)的情況,使華裔新生代們首先對家鄉(xiāng)、對祖國有了一個認識,然后再帶子女回來江門,但是很多時候給我的感覺卻是,這些青少年認為回到中國、回到家鄉(xiāng)后,就是坐著都會覺得不舒服、不自由。
對于這種現象,我想有一些建設性的做法會比較好。首先不要大家圍著圓桌吃喝,我們應該好好策劃,準備一些特色活動,讓他們覺得這種聚會仍像在國外一樣,那樣他們會覺得比較容易接受,比如可以組織一些為期2—3天的小型活動,第一天請專家學者向華裔青年們介紹中國文化及本地風土人情,第二天則帶他們展開有關調查。通過2天以上的活動,可以讓他們借此機會了解中國,認識江門。之后讓他們發(fā)表各自的看法,聽取他們對于今后組織何種活動的提議等,不斷改進活動內容。
語言方面,由于華裔青年們中文不過關,對于華裔青年們應盡量用英文,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到有親切感、安全感。當然,溝通是雙方面的,華裔青年們應該也要學一點中文,這樣雙方互相溝通起來就會融洽一點。
華裔青少年們并不是不喜歡學習中華文化,關鍵在于教學形式上要讓他們認同,比如在人員安排上,要找年紀相仿的同齡人,讓他們一見面就很“Happy”。同時,在教學上要用比較活躍的方法,最好是以玩游戲的形式去教學。
挖掘資源
應建立華裔五邑籍博士資料庫
記者:您提到祖籍五邑的海外僑胞,很多在海外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針對這樣一個群體,我們怎樣加強和他們的聯系?
郭瑞玲:據我所知,僅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在美國就出了幾十個博士。江門有80多個鎮(zhèn)街,相信會有很多華裔五邑籍博士。在美國,能稱之為博士的華裔均是成功人士,但是江門可能跟這個群體接觸不多。
我建議江門應該盡快展開調查,調查步驟可分為:第一步,了解華裔五邑籍海外博士到底有多少,如果有可能,對擁有碩士頭銜的也應進行了解;第二步,了解這些人在什么機構工作;第三步,設法與這些人取得聯系。
五邑籍僑胞在海外取得的成績,在他們祖籍地的祖居村落中都是大致了解的。江門可以依靠村落中的宗族聯系到這些人士。像我跟我先生,剛剛回古井鎮(zhèn)奇樂村時,發(fā)現村里人對我們很了解,可見兩地溝通渠道還是很暢通的。(董平、包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