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時得到緬甸民眾的幫助
19歲那年我回到家鄉(xiāng),與一同村的女子結(jié)婚,早在我11歲時就與她訂了婚,婚后,我?guī)е謥淼骄挼,在仰光我們租了一塊地,花了一萬多元錢蓋起了一幢兩層樓的木屋,樓上給這塊地的主人用,樓下用于我們的咖啡店,我們就是用這方法來抵換土地的租金。
緬甸有很多的咖啡店,尤其仰光的咖啡店最多,而仰光的咖啡店多為福州人所經(jīng)營,他們大都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市區(qū)。我是后來者,在市區(qū)已很難再找到理想的位置開店,我和太太只好到仰光郊外另找地方。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對佛有著極高的信仰,在仰光有許多世界著名的金塔和佛像,并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緬甸獨立后,為紀(jì)念擺脫殖民統(tǒng)治,政府在仰光北郊興建了一處塔群,并命名為“和平塔”,它規(guī)模宏大壯觀,僅次于世界著名的仰光大金塔。
我選擇開咖啡店的地方就在和平塔的正對面,這里雖是郊區(qū),但不僅有南來北往的信徒,也有慕名而來的游客,并且這里地價便宜,周邊沒有咖啡店可與競爭。哪想到人算不如天算,那些開店的有利條件我都沒有看錯,只因戰(zhàn)后緬甸經(jīng)濟蕭條,人們的收入很微薄,那些信徒或游客總是從我店門前匆匆路過,而真正走進咖啡店的是為數(shù)不多的居住郊外的小公務(wù)員,加上那時我全身心投入到華僑社團的工作中去,店里的事全由太太打理,小小的咖啡店幾乎掙不到錢,我們的日子只能維持在溫飽的狀態(tài)。
同樣沒有“算”到的是,不久后,我的房東想趕我們走,準(zhǔn)確地說是房東的女婿,他在政府里供職,平日里總是趾高氣揚,稍有不順心,就大吵大罵,有時故意讓小孩在二樓撒尿,讓尿水滲過地板流下來。那時我們總是低頭忍受這些欺辱,想用更多的退讓換取和平共處,可結(jié)果并不是這樣。
1966年,緬甸爆發(fā)了針對華僑的暴亂,暴徒們肆無忌憚地在大街上燒殺搶掠,當(dāng)他們要沖進我的咖啡店時,這位房東急忙出來,他告訴暴徒:房子是他的,不能燒,屋子里的東西不是他的,盡管砸,盡管搶。
就在這最危機的的時候,我們并不是“孤立無援”,除了華僑之間的相互幫助外,絕大多數(shù)的緬甸人都在幫助華僑。我的店周圍居住的都是緬甸人,在暴亂時,是他們將我一家隱藏起來,他們這樣做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回報”,而是出于他們那種善良的心,和真誠的友誼。也就是在那動亂的日子里,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幫助的可貴,這也許就是人類最高尚的境界,并且人人都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