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獼猴桃中的獼猴桃籽為例,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礦物質(zhì)。很多科研機構(gòu)研究均表明,獼猴桃籽具有輔助降血脂、軟化血管和延緩衰老等功效。用獼猴桃籽提煉的獼猴桃籽油中亞麻酸、亞油酸含量在已探明的80余種植物種子油料與海洋生物中居于前列。而這獼猴桃籽由于個體很小,而且裹有一層堅硬的外殼,不加咀嚼難以消化吸收。若能在吃獼猴桃時多咀嚼幾次,將其中的籽嚼碎,將會大大提高獼猴桃籽中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利用率。
細嚼慢咽,讓食物更安全。
人體的解毒其實從口腔就開始了,咀嚼的過程中,當食物與唾液一起混合,唾液便開始對一些毒物進行初步的解毒。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口腔生物學教研室王江華、司徒鎮(zhèn)強等人通過實驗確認了唾液在維持口腔及上消化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
他們進行的研究通過實驗,檢測了5名健康者及7例腫瘤患者的唾液對4-硝基喹啉的滅活作用,結(jié)果表明全部樣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突變作用,即唾液對部分致癌物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細嚼慢咽,增強記憶力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咀嚼能牽動面部肌肉,促進頭部血液循環(huán),還能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人類腦部的海馬區(qū)細胞,也就是掌管學習的部分,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增加海馬區(qū)細胞的活躍性,防止其老化。
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研究人員同樣證實,多咀嚼可加快心臟運動,使腦部荷爾蒙分泌增多,從而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也隨之提高。此外,咀嚼還能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qū)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guān)系。
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受試者只咀嚼了兩分鐘食物,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就會比平常增加30%。有科研人員曾用多普勒顱腦超聲波觀察發(fā)現(xiàn),大腦血流量在咀嚼時可增加20.7%。因此,吃飯時多咀嚼、飯后漱口、經(jīng)常叩齒,都能幫助提高腦活力。對于兒童來說,多咀嚼能促進大腦發(fā)育,中青年人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對老年人的好處則是預(yù)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
細嚼慢咽,降低壓力
大阪市立大學曾根良昭教授證實,吃飯過快會給精神帶來較大負擔。他讓7位女學生在溫度、濕度恒定的人工氣候室內(nèi),分為兩組,分別給5分鐘和10分鐘就餐時間。結(jié)果,5分鐘組餐后心率比食前有所增加。而10分鐘組餐前餐后幾乎沒有變化。他又做試驗,將一餐的咀嚼次數(shù)從通常的325次減少到快食時的214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通常吃飯時心率比飯前增加20%,快食時心率比飯前增加49%。通常飯后收縮期血壓比飯前增加8%,快食后收縮期血壓比飯前增加13%。
細嚼慢咽,幫我們預(yù)防口腔疾病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吃飯時反復咀嚼可使口腔中分泌出充足的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這些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有殺菌和預(yù)防口腔疾病的作用。另外,兒童在吃飯時充分地咀嚼食物可促進其牙齒、牙齦及面部肌肉的發(fā)育,并有預(yù)防齲齒的作用。
細嚼慢咽,讓食物更加柔軟溫和
細嚼慢咽可以讓食物更加柔軟,更加溫和,防止劃傷我們的食管和胃。對于患有食管、胃的炎癥或潰瘍等病變的人群,受到未經(jīng)很好咀嚼的粗糙食物的磨損、刺激或傷害時,就如雪上加霜。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患者,晚期在食管和胃底會形成靜脈曲張,一旦劃破會造成大出血,有生命危險。因此普通人需要細嚼慢咽,這類病人進餐時,更要細嚼慢咽。
那么,每吃一口要咀嚼多少次為好呢?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專家介紹,一口食物在嘴里至少經(jīng)20次咀嚼,才能充分享受唾液給我們帶來的恩惠,如果能達到30次更好。
此外,現(xiàn)代食物加工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柔軟,越來越不需要咀嚼。一口食物咀嚼最多七八次,少則四五次,在嘴里蠕動幾下便咽了下去,F(xiàn)代人已從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鐘,下降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鐘。很多人吃飯狼吞虎咽已成了習慣,一下子改為細嚼慢咽很有難度,對于這樣的人,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呢?
習慣了狼吞虎咽的人不妨嘗試在飯菜中多加一些有嚼頭的食物,例如在煮飯熬粥時,適當加入玉米、燕麥、花生、核桃仁、芝麻、各種豆類等;炒菜或涼拌菜時,不要舍棄一些有嚼頭的蔬菜的莖或葉,如薺菜、芹菜、菠菜、大白菜、莧菜等,還可以把栗子、瓜子之類的堅果用來入菜;喜歡煲湯的人,不妨多放點海帶、蓮藕,可大大延長咀嚼時間。(摘自日本中文導報網(wǎng);文/王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