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三國熱”勢不可擋
《三國演義》被人們稱為跨越時代、跨越民族、跨越國度的“三跨越”作品,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廣為流傳。
早在1689年,日本人湖南文山就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日文,這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外文譯本。三百年來,《三國演義》已經(jīng)被亞、歐、美諸洲各國譯成多種文字,全譯本、節(jié)譯本共達六十多種。
各國學者均給予《三國演義》高度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別是忠貞機智的諸葛亮和剛烈勇武的關羽,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和尊崇。各國人民有關《三國演義》人物的種種傳說,飽含著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影響的擴大和《三國演義》研究的深入,國外又出現(xiàn)了持續(xù)不衰的 “三國熱”。尤其在日本,《三國演義》的流傳之廣,影響之大,簡直令人驚奇。在湖南文山的《三國演義》日文譯本出版后,新的日文譯本不斷出現(xiàn),總計超過二十種,而且多次再版。各種譯本加起來,發(fā)行量至少是幾百萬套。
日本的《三國》研究著作多達幾十種。要論“本體研究”,日本不及中國;但從人際關系、經(jīng)營管理、商戰(zhàn)謀略等角度進行的“應用研究”則似乎比中國更活躍。日本的“三國迷”遍及全國,他們自發(fā)組織的“三國迷俱樂部”就有上百個。在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三國熱”同樣勢不可擋。但由于文化傳統(tǒng)不同,在歐美國家,《三國演義》的傳播遠不如亞洲那么廣泛。
多部名著遭遇尷尬書名
除了四大名著外,還有許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清代蒲松齡的小說集 《聊齋志異》,有英、法、德、日、匈、波、愛沙尼亞、丹麥等20多種文字譯本,其中日文譯名為《艷情異史》,英文譯名為《人妖之戀》。更為驚異的是意大利文譯本,叫《老虎做客》。憑著這部巨著,蒲松齡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可夫并譽為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美國洛杉磯波摩納學院的白亞仁博士從1977年開始接觸 《聊齋志異》,在談到《聊齋志異》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時,白亞仁認為,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創(chuàng)作手法上,都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自問世以來,由于內(nèi)容觸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敏感的神經(jīng),被長期列于禁書的黑名單上。然而,《金瓶梅》卻受到了國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原因在于它是“中國第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
《金瓶梅》從19世紀中葉就開始在歐洲傳播,歐洲最早譯本是蘇利埃。德莫朗的法譯本名為 《金蓮》;德國漢學家弗庫恩根的德文譯本名叫 《西門慶與其六個妻妾奇情史》;如今,西方有英、俄、西班牙、瑞典、芬蘭、捷、南斯拉夫等譯本。(陶雨楠 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