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的格局
按清制規(guī)定,封爵即賜府。勒克德渾在順治元年封貝勒,順治五年(1648年)又晉封順承郡王,賞賜府邸,勢在必然。因為他的家族屬于正紅旗管轄,即于正紅旗的轄地內(nèi)興建王府,到民國十年(1921年),勒克德渾及其子孫在這片宅子里居住了270余年。
高高的宮墻把順承郡王府四面圍住,約略成正方形。王府的南墻外原有一條扁擔胡同,王府隔胡同與勒克德渾的親弟弟,貝勒杜蘭的宅邸相望,現(xiàn)今杜蘭貝勒府早已被改為民房,前些年又被全部拆除,成為一片廣場,供停車用,扁擔胡同也自然消失,成為武定胡同的一部分了。王府大門前是一個寬敞的院落,東西兩邊各有三間東西向的建筑,筒瓦、起脊、有鴟吻,居中一間是穿堂門,兩邊兩間是值班房。這是王府的東西“阿斯門”(滿語,側(cè)門)。和一般王府相同,順承郡王府內(nèi)部也分為中、東、西三路。院落北面正中是五開間的王府大門。居中三間是六扇朱漆大門,各有七排金漆門丁,余下兩間是宿衛(wèi)用房。大門兩旁各有三間南房,各連接一段府墻,分別開一側(cè)門。正門內(nèi)兩側(cè),各有一座五開間的翼樓,中央是一條高出地面兩尺的甬道,直通正殿前的月臺,月臺南北約一丈,東西與五開間殿面等寬。月臺后的正殿前后建廊,為七開間,雙重檐、琉璃瓦起脊帶鴟吻獸的宮殿式建筑,焚毀于八國聯(lián)軍進京時,后未能全部修復(fù)。正殿后仍有甬道通二層殿,是三開間建筑,當中一間為穿堂門,殿兩側(cè)各有一段墻,各開一門,為平時通行用。二層殿西面是一道南北向的墻。東面有帶廊東房三間,又往南有西房三開間,居中一間是穿堂門,通東院。二層殿后又有一院落,北面正中是一帶廊子的七開間正殿,原為神殿,原正殿遭焚后,便以此為正殿。院東西各有帶廊子的五開間配殿,正殿左右各有邊墻與配殿相連,將院子格方。兩邊墻各開一屏風門,出西屏風門,其東是正殿西山墻,有一段南北墻與西山墻連接,西面也有一道南北墻,有隨墻門,可通西路建筑。另有西房三間,房前有一苦水井。兩南北墻直達后府墻。東屏風門與東院相通。正殿后面是一長方院由東西北三面墻圍住,北墻正中有一屏風門通后院。后院有后罩樓七間,其中三間為佛堂,三間為庫房,一間是值更宿處。再后就是王府后墻了。以上為中路。
王府大門平日并不開啟,大門旁邊的東側(cè)門才是供職人等進出王府的通道。東側(cè)門進去,就是東路院落。門內(nèi)東側(cè),有東屋三間,是回事處。正北是一間垂花門,門內(nèi)是二層院,被東西北三面院墻圍住,院子很空曠,常用來練習騎馬。中間是一條甬路,通向北墻正中的一扇大門,這是三層院的大門,來訪客人的車轎須停在此門外,不得入內(nèi)。三層院內(nèi)東面有一道南北墻,墻南端開一隨墻門,進門是一四方院,有北房三間,東房兩間,是王府的廚房院。墻北端也有一門,是書房與后院的通道。院西面是一排六開間的西房,北面三間正中那間是穿堂門。院子北面有帶廊子的北房五間,三明兩暗,是書房。書房兩山墻各開一小門,門外均有一小院,各有北房三間。東面是客房,西面是管理人員宿舍。書房后是王府的小花園,院東有一間放置雜物的東房。北墻正中開有屏風門,門內(nèi)院中有四棵柿子樹,院北有一道垂花門,進門是左右抄手游廊,有北房五間,左右各有耳房兩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其南邊均有耳房一間。最后一代順承郡王文葵當年就住在此院。正房的東耳房后墻有一后門,通后院。后院也是四面游廊,有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還有南房兩間,為女眷和丫鬟女仆的住所。院中間有假山、樹木、花圃。假山上有亭曰夢亭。再后面就是后院墻了。東側(cè)門東面還有一個小門,門內(nèi)是一四方小院,院中有一口甜水井,整座王府用水都由此汲取。
西路建筑就在西側(cè)門里,由一道東西向高墻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互不通行。從西側(cè)門進去,看到的是馬號。院落西邊是一排房屋,有車庫,有馬棚。北面正中是七間北房,正中一間高大而突出,供奉馬神,兩邊的房屋是馬倌和車夫的宿舍。宿舍后面就是那道東西向院墻。墻后是王府的特殊用房,正殿后面的西墻有一隨墻門,進去是一小院,有北房三間,存放王府與宗人府、各政府機構(gòu)來往文件。小院西面有一個大院,院北面有北房七間,院中間有三間廈,是祭神用的。這是庚子年后,中路的神殿改為正殿,遂將神殿搬到這兒。西后院最北面靠近北府墻有一排建筑,是王府的祠堂,七間房屋之間沒有隔斷,供奉了順承郡王的七代近祖。神殿和祠堂之間是一大空場,有三間西屋,為值班人員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