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關于‘怎樣算是中國人’這類的身份問題,我現在才意識到,這是永不會有答案的!
“這世界越來越小,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等我知道我是誰,也許我將明曉一切,但我們賦予生命的意義以及對人性的堅持,卻是在不斷追問‘我是誰?’中體現出來的!
52歲的華裔劇作家、戲劇界的“奧斯卡獎”──托尼獎得主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近日在香港大學舉辦的“人文藝術夏日學院”開幕式上,這樣解釋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
李小龍的困惑
1969年,還在美國電影圈打拼的李小龍寫了一首詩,送給他的摯友、有“美國跆拳道之父”之稱的李俊九,題目為《我是誰?》。在這首詩中,他寫道:“我是誰/我是人群中的巨人/俯視蒼生的豪杰/還是封閉自感的庸碌之輩/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十足的紳士/還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動輒心驚的弱者/在強裝的笑顏后面/是一顆瑟瑟發(fā)抖的心/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29歲的李小龍不知道,幾年后他會改寫華人歷史,使得中國功夫名揚天下。
同樣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李小龍關于“我是誰”的困惑,到了黃哲倫這里,有了更深和更廣闊的探索。他創(chuàng)作完成的百老匯音樂劇新作《李小龍:前往西方的旅程》并非要對這位歷史名人進行宏大論述,而是著眼于人物如何在戰(zhàn)勝自我、征服世界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內心掙扎。
“更重要的是,李小龍的出現改變了美國對華人孱弱、貧窮、愚昧的刻板印象!
不僅如此,黃哲倫還在劇中加入了孫悟空這個角色,時而作為伴隨李小龍的精靈,時而作為劇中的講述人,兩者的融合既是黃哲倫的靈感所致,也是他所理解的“東方精神”的最佳代表,“都是不畏強權,一個是中國經典文學里的虛構形象,一個是從流行文化里升華的精神偶像!毖矍斑@位黃皮膚、絡腮胡、一頭花白飛揚的頭發(fā)的戲劇家倒也坦白,盡管關于該劇的構想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已誕生,但無論是李小龍或是孫悟空,都與他狂熱的偶像崇拜的少年階段無緣。
“因為我曾經很抗拒自己的華人身份”黃哲倫飛快地用毫無口音的美式英語說道。作為第二代移民,黃哲倫生長在一個急于擺脫種族負擔、建立身份認同的家庭。父親來自上海,在美國洛杉磯創(chuàng)建了遠東銀行,而母親是菲律賓的福建華僑。在黃哲倫的印象中,全家人從來沒過過中國新年。
“60年代至70年代,亞洲人在美國主流社會里始終體會到一種非!窀癫蝗搿,而我也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同,加上當時媒體里出現的中國人形象毫無吸引力可言。”
家族史帶來的戲劇使命
但是,黃哲倫在他十歲那年的暑假,和外祖母進行了一場“深入的談話”,開啟了他對“我是誰”的問題的大門。
“我只是對家族史非常好奇,當時我外祖母已身患重病,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不去記錄下什么,我將不僅失去她,還會永遠失去關于家族背后的故事。”
他陪同外祖母一同返回菲律賓老家,用磁帶錄下了整場談話,“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謂的‘口述歷史’。”外祖母后來去世,幼年的黃哲倫則通過整理錄音材料,寫下了長達幾十頁的紀實小說,在他成為職業(yè)劇作家后,又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長篇戲劇《金童子》,并奪得1997年奧比獎(Obie Award)。只不過,那時黃哲倫對種族和身份問題的探討已經進入了非常自覺的階段。
讓黃哲倫在美國百老匯名聲大噪的《蝴蝶君》(M.Butterfly),靈感來自普契尼的著名歌劇《蝴蝶夫人》。
“一對異國情侶相處近20年,那位西方外交官竟然沒有發(fā)現他的戀人是男兒身,而《蝴蝶夫人》的情節(jié)讓我想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边@便是在《蝴蝶君》一劇中,黃哲倫所表達的西方人對東方人的想象是如此的荒謬和根深蒂固。此劇不僅讓他在1988年贏得托尼獎(Tony Award)最佳戲劇獎,并被好萊塢改編成同名電影,更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學英文系研讀的經典文本。美國的戲劇界乃至整個藝文界都在向黃哲倫熱情呼喚。
30歲就品嘗到成功的滋味,黃哲倫偶爾也會為此煩惱,“我后面的作品,總讓人不自覺拿去與《蝴蝶君》做比較,我也會有壓力!
“其實我的興趣很多,不僅在舞臺劇,還有歌劇、電影,但大家提到我首先便會想到《蝴蝶君》!
繼續(xù)沒有答案的身份問題
黃哲倫曾與好萊塢大監(jiān)制、大導演如史考特魯汀、馬丁史高西斯等人合作,參與過添•布頓導演的《斷頭谷》劇本寫作。“不過,好萊塢就是這樣,他們投資的影片有近八成會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拍攝,但與他們的合作受益匪淺。”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你看弗吉尼亞•伍爾芙、阿瑟•米勒,都是很早成名,他們能平衡得很好,后來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很偉大的作品!
“《蝴蝶君》的成功,當然也因為它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黃哲倫回望自己的作品時,仍表示對這部作品的喜愛。“ 當時的美國經歷過越戰(zhàn)失敗的信仰失落,西方要如何看待東方,是一個很急迫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末,黃哲倫的父親曾被美國聯邦政府懷疑替中國政府洗錢,受到調查,之后還發(fā)生了“李文和案”,這些都刺激了黃哲倫對于身份問題和中美文化沖突甚至性別問題保持持續(xù)性的關注。
時隔近十年之后,黃哲倫終于不再執(zhí)著于尋找“我是誰”的明確答案,而重新演繹李小龍的故事,目的也在于呈現中國人或者中國的更多層面。該劇幾年前已有公演傳聞,不過百老匯官方網站已將此明確納入2010-2011年的劇目名單,黃哲倫和大家一樣充滿期待。 (梁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