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真為打擊寡頭?
俄羅斯主管部門關閉切爾基佐夫市場一事引起了中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成為了俄羅斯媒體近期的報道熱點。
對于關閉切爾基佐夫市場的原因,中俄媒體紛紛作出各種猜測,其中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市場老板伊茲梅洛夫在俄羅斯遭遇經濟危機之際大手筆投資土耳其建豪華酒店,引起普京不滿。也有說法稱,普京想"敲打"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但是,俄媒體近期的報道表明,關閉切爾基佐夫市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政府與寡頭之間的恩怨或權力機關的內斗,而是與俄輕工業(yè)長期不振和經濟危機有關。
據俄羅斯《導報》報道,普京于6月1日主持召開政府會議,工業(yè)和貿易部長赫里斯堅科在會上就輕工業(yè)發(fā)展問題作報告。報告指出,目前俄輕工業(yè)領域形勢嚴峻,主要原因是影子經濟仍然繁榮。他說,俄羅斯境內銷售的近半數商品是以非法途徑入境的,俄羅斯國家財政每年因此損失6500億盧布的稅收,而非法進口的廉價商品也"扼殺"了俄羅斯的輕工業(yè)。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使俄羅斯廠商的處境更加艱難。在報告中,赫里斯堅科主張打擊以銷售"灰色清關"和假冒偽劣商品為主的"集市貿易"。
普京在會上對赫里斯堅科的報告表示贊同,并嚴厲批評有關主管部門打擊走私不力,同時不點名地提到了切爾基佐夫市場。正是在這次會議召開后,俄有關部門迅速下令關閉了兩年來一直要關未關的切爾基佐夫市場。
民眾支持關閉行動?
各級官員之所以堅決主張關閉切爾基佐夫市場,是因為背后有民意的支持。
俄羅斯各大媒體和網站7月20日前后刊登了列瓦達分析中心的民調結果。民調顯示,94%的莫斯科人知道切爾基佐夫市場被關閉一事,其中67%的人贊成關閉,反對者只占到20%。13%的市民常去切爾基佐夫這樣的集市上購物,40%的人有時去,47%的市民從來不去。而即便是經常到集市購物的人當中,也有43%贊成關閉市場。而俄羅斯《消息報》公布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網民贊成關閉市場,反對者只占6%。
俄羅斯前駐華大使、現上院議員羅高壽日前對俄新社表示,關閉切爾基佐夫市場只是打響了俄羅斯整頓貿易環(huán)境的第一炮。他指出:"先拿它開刀是要給全國上下樹立一個'榜樣'。之后所有市場都會面臨這樣的大檢查……對于'灰色清關'肯定是要宣戰(zhàn)的。"
有意思的是,雖然媒體大多主張關閉市場,但同時又對政府關閉市場的具體做法提出質疑,并對市場商販的不滿情緒和艱難處境大加報道。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市場該關,但不是這種關法。
華商為何不受同情?
應當指出的是,俄羅斯輿論同情的對象首先是市場上的俄羅斯商販。俄媒體認為,這些俄羅斯人才是關閉市場的最大受害者。但對于市場上的外高加索人、中亞人、中國人和越南人,輿論的同情就少了許多。
不少媒體認為,正是非法經營的外來移民連累了俄羅斯商販。而遷到其他市場的華商甚至還引起了當地俄羅斯商販的不滿和抵制。不少俄羅斯商販指出,中國人能夠在其他市場重新開業(yè),證明"華商損失并不算大,至少還有重新開業(yè)的本錢"。對于華商的苦衷和損失,俄媒體很少報道。
俄中經貿中心理事長薩納科耶夫接受《報紙報》采訪時指出,中國人在切爾基佐夫市場上的整個貿易都是不合法的,甚至不能把這些中國人稱作商人。由于存在這種非法貿易,合法的中國生產者進不了俄羅斯市場,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與這種非法貿易展開競爭。
會否影響中俄關系?
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近來數次要求俄方公正對待在俄華商,維護其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一些媒體就此發(fā)表評論稱,"中國決定庇護本國公民","莫斯科政府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中俄關系可能惡化。
對此,俄羅斯國際政治分析研究所所長明琴科在接受波羅的海通訊社采訪時指出:"中國政府關心自己的公民,這很正常,我并不認為這會引發(fā)什么問題。"
政治學家馬克西姆·謝甫琴科指出:“(中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完全正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理應保護自己的公民。從戰(zhàn)略層面來看,這一事件不會影響俄中關系。他們只是要求我們善待華人。我想俄方會聽取中方意見的。”
政治學家佩列斯列京認為,中方的表態(tài)針對的是莫斯科市政府,對中俄關系不會造成影響。
但俄羅斯科學院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什維列夫表示,中方的表態(tài)將俄政府置于兩難境地,俄方應隨機應變,兼顧華商和俄羅斯自身的利益。他擔心,中國政府會對在華工作的俄羅斯人采取報復行為。(趙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