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 凝
本篇文章的標題,是借用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女士日前在“文藝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學術研討會上的一句話,聽到鐵凝的這句話,雖然已是純文學嚴寒的冬季,作為一名傾心于純文學的寫作者和接受者,我的內心充滿了溫暖。我相信,文學,具有溫暖世界能力的原動力,就在于能夠溫暖人心。
同作家梁秉堃老師交流當前中國文化界呈現(xiàn)出低俗化與市場化傾向問題時,他說:“在這個問題上,鐵凝有一段精準的論斷。她說:‘處在市場大潮中的作家、藝術家們不能把經(jīng)濟判斷直接等同于審美判斷,不能放棄文化的自覺!@才是對當前中國文化評價的清醒的態(tài)度。”聽到這段話,我內心很受鼓舞,十分慶幸在此問題上站在中國文壇頂尖上的文學工作者,能夠對當前社會甚至文學界一部分人把文學的經(jīng)濟價值混同與審美價值的淺薄的價值判斷予以否定,并要求作家不可以放棄文化的自覺。
文化自覺的理念,是由費孝通教授提出的。要做到文化自覺?熏就要對當今文化現(xiàn)象作一種深刻的思考,就要具有一種廣闊的文化境界,就要有一種對文化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作家與社會學家應具有的高度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一種必要的文化理念。當今時代,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喧囂與混亂的現(xiàn)象,人們的價值觀更多地傾向于眼前利益和物質的最大化,很少有人把對文化與精神境界的追求做為最重要的生命過程來實踐,認識的膚淺與氣度的狹小,使中國文化跌入了劃時代的低俗化和物質化和快餐化、純娛樂化境地。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流引領,這種糟糕的狀態(tài)貽誤了百姓的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大眾的價值判斷上造成了錯亂和膚淺的自以為是。這樣的景象,讓一切有良知的、有責任感的作家、社會學家倍感心冷。
這種心冷,不直接的反映在對文學的憂愁和對道義跌落的焦慮上,這種對大眾靈魂建設廣泛的迷惑與不負責任的丟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造成的災難是深重的,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提倡與再度的引領都難于回歸的。
文學,當是張揚人間真善美的高貴載體。而當今文化市場上充斥的所謂的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彰顯著色情、暴力、血腥、欺騙、死亡等壓抑與焦慮色彩,這些壓抑與焦慮的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大眾的價值判斷與審美判斷,潛移默化地、但深重地污染著大眾的心靈,也從某種角度上為道德薄弱者起到了黑色引領與示范作用,對社會的副作用極大,對人們心靈的傷害極大。
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判斷呢?我以為,正確的價值觀該包涵著對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種本原性的創(chuàng)造與貢獻。在審美價值觀上,要運用善良、真誠、慈善、奮爭、同情、悲憫、寬容的心懷審視這個躁動和喧囂的世界,以及這個躁動和喧囂時代創(chuàng)造出來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我總是在想:作為一名作家,該有著怎樣的社會責任呢?作家的社會責任是不等同與一般性的簡單負責,他有著對大眾心靈的教益、熏陶與引領,批判丑的,張揚美的。當然,是以各種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做這樣的事情。
當前,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中有一種現(xiàn)象,似乎一提到真善美,就被譏諷為矯情、虛偽、造作、幼稚和淺薄。其實,這是道德跌落和精神頹廢干擾著大眾的心靈與審美判斷。從社會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大眾審美情愫的缺失,也更加劇了道德文明和精神操守的滑坡,是社會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人類面臨的極其悲哀、令人內心冷悚的災難性的文化現(xiàn)象。
我想,作家該是有良心的一族人。不僅有良心,而且有很深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人放在你的肩上,是你硬要把那沉甸甸的擔子挑起。一個有良心的人,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都會在這種重擔的壓迫下思考起肩上的責任,思考起人生的苦辣酸甜與悲歡離合,然后將自己的思考所得以各種文學的形式,誠實奉獻給讀者。在這件事情上,文學的責任要創(chuàng)造人間情感的溫暖,創(chuàng)造人類靈魂上精雅的溫暖狀態(tài),然后,讓整個世界溫暖和蔥蘢起來。我相信,中國純文學溫暖的春天會到來的,因為有千萬個被溫暖的心靈的一起燃燒,那么,文學離那個春天還會遠嗎?
文學,必定有能力溫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