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一名最早出自晉代干寶《搜神記》,稱“小食”。清人徐珂《清稗類鈔》中說:“世以非正餐而以消閑者曰小吃”。小吃是具有不定時性、隨意性、少量性的“碰頭食品”。
《日下舊聞考》稱:“北京膏腴蔬瓜、果實稻梁之類糜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琢雉兔不問可知”的物產(chǎn)豐富之地。遼金建都至今已近千年,歷來人文薈萃,商賈云集,百業(yè)興旺,市場繁榮,加以多種少數(shù)民族入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小吃得以生存、發(fā)展。
忽必烈時,軍旅中將頭盔倒置盛水放火上,現(xiàn)宰羊肉,施以簡單佐料,發(fā)展成涮羊肉;以奶酪制成奶茶;以油面奶皮制面茶。滿族進京帶來滿族小吃如薩其馬,制作要經(jīng)刀切、碼放的工序。切,滿語為“薩其非”,碼音“碼拉木壁”,取其首音合為薩其馬。焦圈、琬豆黃、肉沫燒餅、栗面小窩頭確為御膳小吃流入民間。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第一位阿拉伯使者到長安會見唐高宗后,依斯蘭大批商人進入中國,帶來豆寇、胡椒、茴香、肉桂等多種調(diào)味品。并創(chuàng)造出羊頭肉、豆汁、爆肚、切糕、豆腐腦等大批小吃品種。并歸納出薰、炸、煮、烙、爆、烤、涮、沖、煨、熬等多種工藝手法。
小吃有很強的文化習慣性。一年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如初一吃餃子、立春吃春餅、正月吃年糕、臘八喝粥、端午節(jié)包粽子。到了暑伏,要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入秋后,講究貼秋膘,有的吃涮白肉,有的要吃烤肉。鐵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抖奸T雜話》中記得竹枝詞:“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中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
從一天來說,早上有豆?jié){、茶湯、豆腐腦,下午豆渣粥、燕云豆、喝豆汁,夜宵吃碗面餑餑、茶雞蛋,婚喪嫁取祭祀活動,滿族用核桃酥、芙蓉糕、回民要炸沒香。
1997年歲尾,29個省市餐飲界人士聚會杭州,參加中國烹飪協(xié)會主辦的“中華名小吃”的認定會。北京共送去26種,全部被認定,清真占20種以上,如密麻花、爆肚張、茶湯李、豆腐腦白、小腸陳、焦圈等。
小吃的制作很有意思,有一種小吃叫甑兒糕,用茶杯大小的木制小甑,底部有許多小孔,在炒熟的大米面上放白糖、瓜仁、青絲紅絲、置在大茶湯壺上蒸。扒糕是把蕎麥面和榆皮面蒸熟后切成薄厚不一的片,澆以醬油、醋、蒜汁、麻醬、辣椒油、蕎末汁、胡蘿卜絲,又好看又好吃。八寶蓮子粥則用江米、薏米仁熬粥?熏放上糖蓮子、百合、核桃仁、桂園、密棗、葡萄干、瓜條、瓜子仁、青梅、白糖。您瞧,能不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