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6日上午,南洋華僑機工及其后代近三百人會聚椰城華僑賓館,紀念海南南僑機工回國抗日七十周年。圖為著名愛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特從新加坡回國參加紀念會。 中新社發(fā) 付美斌 攝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quán)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使用 |
4月6日,海南省海口市華僑大廈內(nèi),陳嘉庚先生長孫、社會慈善家陳立人先生的手與老南僑機工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個自稱最不會說話的人面對南僑機工說出的話同樣簡潔:“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在陳嘉庚紀念館里,添了一所新館,它的名字叫做南僑機工紀念館!弊1939年,3000余名南僑機工響應(yīng)陳嘉庚先生號召歸國抗戰(zhàn)以來,陳氏家族祖孫三代與南僑機工的情緣就一直恒久不斷。
征募機工 海南華僑應(yīng)者如云
1939年,八年抗戰(zhàn)的第三個年頭,沿海港口淪陷,香港至廣州和香港經(jīng)海防轉(zhuǎn)越桂線入廣西的兩條國際通道也被日軍切斷?箲(zhàn)物資緊缺,戰(zhàn)事吃緊。云南10個民族20萬名民工緊急動員,8個月,中國抗戰(zhàn)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通車。運輸物資的車輛也在國際組織與華僑的援助之下到位,可是司機與修理工何在?沒有司機與修理工,一切的硬件都是枉然。
關(guān)鍵時刻,愛國僑領(lǐng)、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振臂一呼,發(fā)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的通告,一時應(yīng)者如云。當時,南僑總會的征募條件是男性,20歲至40歲。為了回國抗日,海南籍南僑吳惠民先生將19歲改成了20歲,《再會吧,南洋》一書作者陳達婭父親陳昭藻先生將39歲改成了32歲。海南籍工程師王文松放棄高薪工作,告別妻兒,帶著全副機器奔赴祖國,后因車禍,長眠昆明。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女扮男裝,跟隨機工隊伍征戰(zhàn)南北。南僑機工隊伍3200余人,海南籍南僑就超過800人,占1/4強。陳嘉庚先生的一句話在海南籍南僑機工隊伍中廣為流傳:“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參加的人數(shù)多,這說明海南華僑是對祖國最關(guān)心的,是最愛國的,是最革命的!比A僑圈流傳由于海南籍南僑抗日堅決,日本人在占領(lǐng)東南亞各國之后有這樣的政策———對華僑“檢證”的對象主要包括:南洋華僑籌賑會中的活動分子,陳嘉庚的追隨者,還有就是海南人。被認為有問題的華僑立即拉去槍決。
陳嘉庚先生將南僑機工們一個個送進工廠培訓,又一批批地置酒送行。南僑機工們沒有辜負嘉庚先生的期望。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里,多S型路線,很多地方半面懸崖半面山石,加之敵機轟炸,險象環(huán)生,極難駕駛。謝章農(nóng)老人回憶說當時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危險,只想著趕緊把物資送到前線,救同胞的命。炮火連天中,1000多名南僑機工將自己的鮮血與生命奉獻給了這條抗戰(zhàn)生命線。
生存艱難 嘉庚先生雪中送炭
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的工資微薄,有研究者稱當時三成的南僑機工需要家中救濟。行車途中,棉衣、宿舍、醫(yī)藥缺乏,經(jīng)常一輛車癱瘓之后,由于缺乏工具,機工們要在車中凍餓2天。
1940年,南僑機工們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嘉庚先生。南僑總會的劉牡丹先生隨即受嘉庚先生委托,前往調(diào)查。一個月之后,劉牡丹先生歸來,稱南僑機工生存艱難。嘉庚先生迅速要求在滇緬公路上設(shè)立七個停車站,每站建幾個停車場。同時,南僑總會還給每位機工贈送蚊帳、毛毯、工作服、衛(wèi)生衣、運動鞋、奎寧等日用品及藥品。嘉庚先生兩次致電西南運輸處建議在沿途設(shè)立機工宿舍、醫(yī)療站和停車場。
1940年3月、11月陳嘉庚先生以花甲之身兩次來到滇緬公路慰問南僑機工,并帶錢到沿途醫(yī)院看望了生病及受傷的機工。1940年底,緬甸華僑籌賑會在陳先生授意下購買了100輛車、一些修車工具和大批柏油送交西南運輸處,由畹町至惠通橋一段由此鋪上了柏油路。
1942年,為阻止日軍由緬甸侵入中國,惠通橋被爆破,滇緬公路這條達通道被廢棄。駝峰航線代替了滇緬公路的運輸功能。大部分機工失業(yè),生活困頓。1946年,在陳嘉庚先生的斡旋下,國民黨政府同意南僑機工復(fù)員。約460多名南僑機工回到他們的僑居地,犧牲和失蹤共1800多人,還有600多人滯留國內(nèi)。
先生已去 血肉聯(lián)系綿綿不絕
陳家的子孫繼承了嘉庚先生與南僑機工的血肉聯(lián)系。1986年,南僑機工在昆明成立了“南洋華僑機工抗日回國服務(wù)云南聯(lián)誼會”,健在的南僑機工有了他們共同的家。10多年來,南僑機工聯(lián)誼會不斷發(fā)展狀大,聯(lián)誼會的成長足跡里,陳嘉庚基金會和陳嘉庚先生的侄子陳共存先生、長孫陳立人先生,孫兒陳君寶先生的身影屢屢顯現(xiàn)。陳共存先生早年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就經(jīng)常去看望南僑機工,多年來也一直關(guān)注著南僑機工。1986年底,陳共存先生率“華僑機工考察團”重走滇緬公路,挖掘整理了大量南僑機工的歷史資料。1989年,在陳共存先生的幫助下。昆明西山,一座刻有“赤子功勛”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巍巍聳立。2000年年底,在陳共存先生的贊助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攝制組和健在老機工及第二代組成的宣傳慰問團重走滇緬公路,機工后裔由此重識迷霧重重的父輩。
2009年,陳立人先生不遠千里來?趨⒓印凹o念海南南僑機工回國抗日70周年大會”。這么多年來,陳立人先生的足跡遍及四川、云南、海南等南僑機工曾經(jīng)戰(zhàn)斗、聚集的地方。(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