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歸僑僑眷

泉州古代書院的歷史淵源 朱熹理學影響最甚

2015年03月06日 09:22   來源:泉州晚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安海石井書院 (吳壽民 攝)
安海石井書院 (吳壽民 攝)
中國僑網(wǎng)小山叢竹遺址。(蘇黎明 提供)
小山叢竹遺址。(蘇黎明 提供)

  (福建)泉州古代書院興于唐末,鼎盛于宋,鞏固于元明兩朝。書院在泉州發(fā)展,尤其在“朱子過化”之后,呈現(xiàn)出逐漸鼎盛的態(tài)勢,也哺育了一大批文化名家。歷史上,泉州眾多歷史名家均出自書院。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睊煸陂_元寺的這副對聯(lián)正是朱熹所撰,泉州歷代名家輩出,與朱熹推動書院建設息息相關。進入南宋以后,由于理學發(fā)展的影響,也由于朱熹泉州講學的直接推動,加上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尤其印刷業(yè)的進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泉州的書院迅速興盛起來,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十一所書院,幾乎遍及泉屬各縣,書院制度亦隨之確立,并從此成為泉州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

  日前,記者采訪了泉州師范學院原院長陳篤彬、泉州師院圖書館館長蘇黎明、泉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戴冠青等專家學者,講述朱熹與泉州書院的歷史淵源。

  朱子學說在泉州發(fā)揚光大

  朱熹是宋代理學大家,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后最有影響的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開啟中國封建社會七百余年教育路徑。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生于尤溪,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卒于建陽縣的考亭,年七十一歲。他的一生中除在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任職四年多外,其余六十幾年都在福建各地學習、著述、講學、從政。因此,朱熹學說又被稱為“閩學”,其學派被稱為考亭學派。他一生“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九考,立朝四十日”(黃干《朱子行狀》),大部分時間從事講學和著述活動,始終不曾放棄教育活動。朱熹一生的教育活動中,創(chuàng)建書院及其講學乃是最主要的內(nèi)容。他積極倡辦書院,親自創(chuàng)辦和興復了多所書院,如創(chuàng)辦了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后來改為考亭書院的竹林精舍,興復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

  朱熹與泉州的關系非同一般。泉州既是朱熹青年時代的初仕之地,又是他一生多次來過的地方。朱熹幼年時就曾隨父親朱松來過泉州安海鎮(zhèn),青年時在泉州同安縣任主簿五年,即紹興二十三年至紹興二十七年(1153年—1157年),五十四歲時重游泉州,六十一歲知漳州時又曾到泉州。在這個過程中,朱熹或因探親,或因公務,或因訪友,足跡遍及泉州郡治及泉屬的同安、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講學、辦學,訪禪問道,游覽山川,對泉州人事、山川、風物的吟詠唱和詩達一百多首,留下的楹聯(lián)和題刻不勝枚舉。

  朱熹在泉州積極辦學和講學活動,影響了一大批人,使朱子學說在泉州播下種子,使“閩學”在泉州有了深厚的基礎。清人陳科捷曾說:“吾泉務實學,自歐陽四門以后,至宋為朱子過化之地,淵源所漸,浸與伊洛比盛?!?《陳紫峰先生文集·科捷序》)這里的歐陽四門即歐陽詹,朱子即朱熹。朱熹與泉州結下的不解之緣,使泉州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朱子門人,其中較著名的有“紫陽始教之高第”許升、“有志于紫陽之學”的邱葵、“得紫陽道學之傳”的呂大奎、“明敏有余少持重”的王力行等人。據(jù)《泉州府志》載,學有所成的朱子門人尚有南安人傅伯成、李亢宗、黃謙,晉江人林巒、楊履正、楊至,惠安人劉鏡等。大批朱子門人活躍于泉州各地,積極傳播朱子學說。自此而后,泉州理學大興,儒林士子多出其門,所謂“自宋迄明,理學經(jīng)濟為本”,正反映出朱熹“過化”對泉州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從朱熹在泉州的整個活動看,從事與教育有關的活動乃是重要的內(nèi)容。任職同安期間,朱熹在教育方面就已有所建樹。他修建同安縣學,在縣學大成閣后建尊經(jīng)閣,并于明倫堂之左建教思堂。他親自講學,經(jīng)常與縣學諸生往返,講說圣賢修己治人之道,并寫了《同安縣諭學者》一文?!度莞尽っ隆氛f朱熹在同安任職“以教育為先……選秀民充弟子員,一時從學者眾。”期間,他還多次到金門勸學采風,使當?shù)刂饾u形成向學之風。同安縣至今還保存不少朱熹當年從事教育勸學活動的碑刻遺跡,如縣博物館所收朱熹手書的“青云路”石碑便是他勸學的歷史寫照。

  這期間,朱熹又曾利用在府治等批書的機會,在府治的不二祠、資壽寺講學?!安欢簟痹瓰榧o念唐歐陽詹而建。朱熹對泉州先賢歐陽詹推崇備至,在此種竹建亭,講學其中,自題曰“小山叢竹”,并對此地進行踏勘,認為是清源山“龍首之脈”的“風水寶地”。晉江安海也是朱熹多次講學的地方。紹興初,朱熹的父親朱松任石井鎮(zhèn)(今安海鎮(zhèn))監(jiān)稅。朱熹任職同安時,屢次到安海尋訪父親遺跡舊事,“見其老幼義理詳悉,遂與論談,士因益勤于學。”(《安海志·學?!?由于朱熹“與安海耆老俊士論經(jīng)說義”,“厥后集千圣之大成”,安海也因此有“閩學開宗”地之譽。泉州孔廟明倫堂舊有一楹聯(lián)云:“圣域津梁,理學淵源開石井;海濱鄒魯,詩書弦誦遍桐城?!蹦习病蚕彩侵祆鋵掖沃v學之地。朱熹曾多次到南安石井的楊林書院講學,四方學士來訪求教者絡繹不絕。楊子山上還留下“活源”、“仙苑”等朱熹的題刻。朱熹還多次到南安邑治豐州的“九日山書院”,在此與南安名士傅自得、永春名士陳知柔一起講學授徒,并與兩人結為摯友,或共同探究經(jīng)學奧秘,辨析注疏真?zhèn)?,或游賞山川勝景,吟詩唱和。陳知柔死后,朱熹為其所寫的祭文說兩人曾“談經(jīng)論義,篇什間作,晝夜不休,相與追游蓮花、九日、涼峰、鳳凰、云臺之間,晝則聯(lián)車,夜則對榻……公于諸經(jīng)皆有論述,許以寄我相與考評,而今后不復遂此愿矣。”(《泉州府志·宋列傳》)可見關系非同一般。此外,朱熹與南安人蔡和、楊景陸、黃謙、諸葛廷材、李亢宗等均有往來。

  朱熹泉州倡學及其講學活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泉州書院的興盛。朱熹為使理學成為一種能深入持久發(fā)展下去的學術思潮,在泉州亦積極倡辦書院講學,把這種獨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和新興的理學思潮結合起來。南宋泉州相繼創(chuàng)建的幾所書院,幾乎都與朱熹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或是朱熹親自創(chuàng)建的,如九日山書院和小山叢竹書院;或是朱熹講過學的地方,如石井書院和楊林書院;或是為紀念朱熹而創(chuàng)建的,如文公書院。而且,朱熹設計的書院制度,對南宋泉州書院制度的建立,以及對南宋以后歷代泉州書院制度,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私人書院應運而生

  北宋王朝建立后,于慶歷之后先后發(fā)起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興學運動,極力振興官學。但到南宋時期,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轉而對書院采取支持的政策,官方的支持使私人講學的書院應運而生,日益發(fā)達,幾乎取代官學而成為當時的主要教育機關。

  官學的困頓是朱熹積極倡辦書院的動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朱熹當時深感官學的衰落,科舉腐敗,不能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想以書院補救官學的不足,糾正科舉的弊病。他在《學校貢舉私議》中尖銳地批判了官學,指出官學已“為聲利之場”,“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未曾開之以德行道藝之實?!彼凇栋茁苟磿航沂尽分性疲骸办涓`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圣人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jīng),有志于士,固當熟讀沉思而問辨之。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學有規(guī),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這些話清楚地表明了朱熹強烈反對“務記覽,為辭章,釣聲名,取利祿”的風氣,主張樹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的學風。他極力倡辦書院就是希望把書院辦成確有“德行道藝之實”的教育機關,為封建社會造就合用的統(tǒng)治人才。

  另一個動因是朱熹受到佛教禪林的刺激和影響,想以書院為基礎發(fā)展儒學,宣揚理學。朱熹極力倡辦書院亦是出于這一動機。他在廬山興復白鹿洞書院,請皇帝為書院題額及賜書的奏折中說:“考此山老佛之祠,蓋以百數(shù),兵亂之余,次第興葺,鮮不復其舊者。獨此儒館莽為荊榛,雖本郡已有郡學,足以養(yǎng)士,然此洞之興,遠自前代,累圣相傳,眷顧光寵,德意深遠,理不可廢,況境內(nèi)觀寺鐘鼓相聞,談空說幻,未有慶其多者,而先王禮樂之宮,所以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稀闊,合郡以縣,僅有三所,然則復修此洞,蓋未足為煩。”(《朱文公文文集》卷二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政府只重佛老,關心寺廟,而尊儒不力,忽視書院的不滿,委婉地提出了批評。朱熹不僅積極倡辦書院,而且親自在書院講學,在長期的講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為古代書院制度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而朱熹在泉州的講學和辦學活動,不僅直接推動了南宋泉州書院的興盛,而且對古代泉州書院制度的確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確立理學的歷史地位

  傳統(tǒng)私學的繁榮總是因為它和一種新興的學術思潮聯(lián)系在一起,如先秦私學是與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漢代精舍又是與經(jīng)學思潮聯(lián)系在一起的。書院既然是私學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chǎn)物,它應該而且必然會與一種新興的學術思潮、更高層次的思想文化結合起來,這樣,它才會有獨立的存在價值和蓬勃的生命力。

  事實上,南宋時期這種更高層次的民族文化、學術思潮已經(jīng)形成,它就是理學。南宋泉州書院發(fā)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理學的發(fā)展促成的。有了理學的發(fā)展,才促成了書院的發(fā)達。所謂理學,就是宋代一些儒家學者提倡的“義理之學”。他們反對漢唐以來的儒家只注重經(jīng)學的訓詁、箋注,而主張為學要能明心養(yǎng)性,講明義理。他們認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所以為學應以正心、誠意、修身為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因此,他們特別推崇《易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幾部儒家經(jīng)典。朱熹專門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經(jīng)作注,合稱《四書集注》,是南宋時期書院的主要教材,南宋以后又逐漸成為各級學校及科舉考試的法定教科書。

  學術總是和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歷史上任何一種學術思潮的興起、發(fā)展、深入,都和某種教育組織、教育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理學作為一種倡導復興儒家倫理主義文化價值的學術思潮,尤其是這樣。因為教育既是這種學術思潮得以廣泛傳播的外在要求,又是其學術思想內(nèi)容重道德教化的內(nèi)在要求。南宋儒家學者分為不同學派,但他們都以傳孔子之道自命,以維護道統(tǒng)為己任,所以理學又稱為道學。南宋理學分為三大學派,即朱熹學派、呂祖謙學派、陸九淵學派,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他們都積極創(chuàng)辦作為私學的書院,積極進行講學活動,如朱熹興復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陸九淵在應天山精舍和象山書院講學;呂祖謙在麗澤書院主講。從教育宗旨、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方法上來看,作為私學的書院都明顯優(yōu)于地方官學。官學是奉朝廷的詔令而建的,故而在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nèi)容、組織管理等幾個方面,都不能不受到封建政府行政上的制約。而作為私學的書院,在教育宗旨上,可以按照自己的人才理想去塑造受教育者;在教育內(nèi)容上,可以不受詔旨的限制而傳習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內(nèi)容;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對話、問難論辯等多種教學形式。因此,他們都以書院為陣地來宣傳其學術思想,實現(xiàn)其教育目標,由此推動了書院的發(fā)展。就南宋泉州書院的興盛而言,則朱熹理學的影響最大且最為直接。

【責任編輯:王海波】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歸僑僑眷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