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安泰河:紅紗籠燈過斜橋 見證繁華傳說依舊


一條安泰河,穿過福州主城區(qū),經(jīng)過晉安河、光明港,融進閩江,然后匯入大海。
還是這條河,從宋代穿越到現(xiàn)在,在歷史的時光里,靜靜流淌著。
以前的人來福州,多是走水路,因為福州城內(nèi)的河特別多,所以人們乘船可以想到哪里,到哪里。也許當時城市商貿(mào)中心位于安泰河邊上,人們進城就少不了要經(jīng)過安泰河。
曾經(jīng)繁華 名人輩出
宋代著名文學家、福州知州曾鞏有《夜過利涉門》詩:“紅紗籠燈過斜橋,復觀暈飛插斗杓。人在畫樓猶未睡,滿堤明月五更潮?!笨梢姲蔡┖右粠г诋敃r是何等的繁華。
與安泰河相伴的一個地方叫朱紫坊,自有記載以來,這里一直是達官巨商大儒居住的地方。朱紫盈門的朱家四兄弟,宋代參政知事陳韡,明代首輔葉向高,近代紡織工業(yè)的先驅(qū)龔易圖,近代著名海軍將領(lǐng)薩鎮(zhèn)冰、方伯謙,民國將領(lǐng)陳兆鏘,抗日英雄張日章、陳琛,著名愛國主義人士何公敢等,都生活在安泰河邊上。 試想,這些人無論居家生活,還是出門遠行都離不開眼前的這條河。有人甚至肯定,朱紫坊這一大片的豪門深院都是因為有了安泰河才得以興建。記者在這里看到的石條立柱都非一般尺寸,當時的道路不太可能運送這些巨大的建材,唯有依靠安泰河運輸才有可能,因此才有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詩句,表現(xiàn)了當時安泰河沿岸的繁華風光。
民間故事 不老傳說
福州有座安泰樓,它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所臨的河就是安泰河,故取名叫安泰樓,安泰樓其實就是當時吃飯、休閑、娛樂的地方。那時的福州人把能到安泰樓消費當作時髦而追捧。來到這里的多是文人雅士,或富商大賈,人們可以從樓上欣賞到安泰河景色,河水潺潺,樹木成蔭,沿河小道上來往的行人絡(luò)繹不絕。
除此之外,安泰河還流傳出很多美麗的故事,閩劇《荔枝換絳桃》講的是五代后唐同光年間,安泰橋畔的利涉坊與桂枝里附近,住有一書生,名艾敬郎,隔河對岸的繡樓中有一妙齡女子,名冷霜蟬,兩人長期隔河相對,日久生情。一天,艾敬郎凝視對岸荔枝樹,欲想畫荔枝。冷霜蟬以為艾敬郎口渴,摘了數(shù)顆荔枝投過樓。艾敬郎接過荔枝,遂將絳桃擲過樓,以示回敬。此后兩人每日拋來投去,感情日深。
有人說,福州歌曲《一粒橄欖》的場景也是在安泰河上,一位書生在安泰樓上看到對岸一位小姐而萌生愛意,忍不住摘下臨窗的橄欖扔向?qū)Π?。并唱道“一粒橄欖扔過溪???悅嬉爛每次乙??6?i祥?庸????悅嬉爛檬橋??????/p>
“秦淮”風韻 歷史長河
福州城內(nèi)有河42條,河道總長大約99.3公里,水網(wǎng)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達3公里以上,積水面積達159.77平方公里,而安泰河在此其中,最為妖嬈美麗,它既有“秦淮”風韻,還貌似“蘇杭水鄉(xiāng)”,更有“東方威尼斯”情調(diào)。但從上世紀60年代起,福州的河道越發(fā)變得晦暗,各種污水都匯集在河中,人們談河色變,河流成為了這座城市一塊心病,整治福州河流也成為了人們最大的愿望。
從2000年起,福州陸續(xù)對內(nèi)河進行浩大的整治工程,到現(xiàn)已見成效,如今的安泰河又有了美麗的模樣,清清河水中,水草搖曳、錦鯉聚集,沿岸亭臺樓閣,挺秀的花木把安泰河裝點得美麗多姿,尤其到了夜晚,在燈光的映照下,更顯得迷人……
福州的安泰河不過是一條河,但它是一條歷史長河,它不僅養(yǎng)育了福州人,更是養(yǎng)育了福州文化。
其實,這些才是一座城市歷史,一座城市的財富。(林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