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歸僑僑眷

福建永春漆籃:120萬海外永春籍僑親的鄉(xiāng)愁寄托

2015年04月13日 09:44   來源:人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永春漆籃工藝把“竹籃打水一場空”變成“竹籃打水水不空”。過去能夠購置這種盛籃的人家,那可是非富即貴。
    永春漆籃工藝把“竹籃打水一場空”變成“竹籃打水水不空”。過去能夠購置這種盛籃的人家,那可是非富即貴。
中國僑網

  福建永春的龍水漆籃,跟永春籍華僑華人一樣,足跡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你一定很難想象,現今,每回永春尋根祭祖的永春籍華僑華人,返鄉(xiāng)時,總要帶上幾個漆籃。對于120萬海外永春籍華僑華人而言,漆籃,不僅實用,還成了思鄉(xiāng)之物,是海的那頭最綿密的想念。

  龍水村,原名“水路村”,仙夾鎮(zhèn)一座半山腰的村落,下雨時,山上來的水經過卻不停留。這個村的村名因留不住水而得名。龍水村也留不住人,因山地貧瘠,以種植毛竹為生,也是永春縣出南洋最多的村。

  但恰恰是窮則思變的龍水村人,將竹藝和漆藝融合于一體,制作出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漆籃工藝”,一舉顛覆了“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宿命”,可以“竹籃打水水不空”。2009年6月,“漆籃工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00年傳承 東南亞華人世界成為漆籃最大的市場

  記者驅車從永春縣城出發(fā),沿著500多米高的山路盤旋而上,一路,云霧裊裊,峰巒疊翠,20分鐘十六公里的山路,來到了坐落于永春西南隅的仙夾鎮(zhèn)龍水村,這個因“漆籃”而得名的“仙鄉(xiāng)”。

  隨便走進龍水村中的人家,就能見到上了年紀的村民系著圍巾,套著袖套,坐在裝著油灰的桶邊,一手持杉皮灰板,一手持竹籃,埋頭灰藍。

  關于漆籃的由來,龍水村有一個口口相傳的傳說。相傳龍水村的一對夫婦,妻子善編制竹籃,丈夫精于漆藝。一日,丈夫為在山那邊種地的妻子送飯,提著的竹籃里放著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條小溪的時候滑倒了,籃子打翻,粥從竹籃的孔里漏的所剩無幾。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靈光一現,回到家里,將桐油灰刷在竹籃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籃。

  據《永春縣志》關于漆籃最早的記載,漆籃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從明正德年間開始,龍水一帶的油漆匠,便開始嘗試給傳統(tǒng)產品竹編籃、盤等日用器具上漆,發(fā)現上過漆的竹器具不僅堅固耐用、不褪色變形,而且還可耐酸、耐堿。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漆籃開始流傳,并且經久不衰。

  幾百年來,工匠們不斷創(chuàng)新,開始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繪畫,在竹籃的提梁、籃蓋、籃體上精心地裝飾各種優(yōu)美的金色圖案。從此,這種具有高雅古樸、端莊大方、精巧玲瓏的藝術風格的永春漆籃在閩南一帶流行,成為當地人們迎神祭祖、壽誕喜慶、拜親會友時裝盛物品的器具,或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或女兒出嫁時陪嫁品。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漆籃”最大的市場還是東南亞的華人世界。

  陪同記者采訪的泉州市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周梁泉介紹說,從十八世紀起,閩南開始有大量人口下南洋,離開故土的人們,在走親訪友、迎神祭祖、女兒出嫁時,仍然習慣用“漆籃”,因此回鄉(xiāng)時,就沒忘買了返回時帶上。漸漸地,成了風氣,需求大了起來,對海外的漆籃貿易也就出現了。

  幾年前,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政府附近的一條街道兩旁擺放的水泥花盆曾經全部仿制成各種“漆籃”的形狀,堪稱一景,也是漆籃盛行東南亞的有力證明。

  漆籃的復興 從古人的“外賣盒”到今人的工藝品

  在龍水村的村部大樓見到龍水村村支書郭志煌時,他正和木匠工人們商量著在村部大樓內修建一個漆籃歷史文化展示館的事。而村部禮堂的廂房也是漆籃生產車間,幾個老人圍坐在一起,破竹子、抽竹絲、編竹籃、上油灰、安金線……

  在漆籃制作最基礎部分的車間里,一根根竹絲在幾位滿頭銀白的老工匠手上翻覆自如,被“操縱”得服服帖帖,而眼前擺放的籃子成品卻沒有任何參照模型。

  在漆籃工藝抽竹絲環(huán)節(jié),現場一番手指“流血”體驗后,記者不得不欽佩,這一根根形如水杯的竹子,是如何被破成細如琴弦的竹絲,再在工匠的手里,以篾片為經,篾絲為緯,一橫一豎一彎編制成了小到可以一手盛滿8個的小籃子。用老人們的話說,“這是與生俱來的祖?zhèn)骷妓?,村里幾乎人人都會?!?/p>

  即便這樣,龍水漆籃的發(fā)展歷程卻不是那么順利。郭志煌告訴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當地技藝精湛的漆籃藝人自發(fā)組織成立了漆籃聯(lián)合社,一起“吃大鍋飯”。村民們還加入了當時政府創(chuàng)建的集體企業(yè),并帶徒授藝,將龍水漆籃做的紅紅火火。但是,到了60年代末,隨著集體企業(yè)解散,漆籃的發(fā)展進入了“休整期”。

  經過短暫的休整,70年代,“耐不住寂寞”的龍水人,不僅在村里辦了個漆籃加工工廠,他們的“觸角”還伸到了永春縣城,在城里也辦起了加工廠,那時候的龍水漆籃做得風生水起。但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龍水人卻沒能抓住“先機”,市場開發(fā)跟不上,經濟效益跟不上,龍水人紛紛放下手中的竹篾,或搞起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或到大城市去“淘金”。

  后來的一天,龍水村一位華僑回到家鄉(xiāng),想要買個漆籃,卻發(fā)現村里做漆籃的藝人已經寥寥無幾,年輕人早已外出,想要闖蕩另一片天。于是該華僑出資,村民入股,再次辦起了漆籃廠。但已經傳承500多年的龍水漆籃市場還是不溫不火,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10年。

  2011年,在深圳打拼20多年的郭志煌回到家鄉(xiāng),為漆籃工藝公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00年技藝一脈相承,不僅不能在我們這一輩斷代,還應該讓她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惫净徒邮纸洜I永春縣龍水漆籃工藝有限公司。

  如果不是郭志煌,像龍水村69歲郭清柏這樣的留守老人,恐怕還得依靠兒女贍養(yǎng),可祖?zhèn)鞯募妓嚥荒軄G。現在,像他這樣的老工匠,每月單單在龍水漆籃工藝公司里就拿到2000元到3000多元的工資。

  回想起16歲,自己挑著漆籃到德化、晉江上售賣的經歷,70多歲的郭文良直叫苦不堪言,“以前要自己挑出去賣,現在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了,有公司負責渠道銷售,我們就盡管顧著做就行了。”

  “村里1000多號人,有400到500人都會做這項工藝,而除了在自家零售漆籃外,還有200多號人兼職在公司?!惫净透嬖V記者,目前,龍水的漆籃工藝已經擺脫了之前粗放的制作方式,逐漸從過去的“外賣盒”向現在的工藝品方向轉變。他說,根據目前市場需求情況分析,作為普通用途的漆籃已經逐漸減少,大部分消費者購買漆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饋贈親朋好友,或者作為收藏之用。

  如今,僅5年的時間,永春縣龍水漆籃工藝有限公司年營業(yè)收入已經翻了近十倍。

  政府的加碼 推動永春漆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014年5月,永春漆籃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核準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對永春漆籃相關質量技術作了規(guī)定。永春縣質監(jiān)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比如漆籃竹材必須為在產地范圍內生長兩周年以上,竹節(jié)20厘米以上的毛竹、燈竹;用土應是產地范圍內偏中性的紅壤土;上油灰過程應將桐油與永春特有的偏中性紅壤土和石灰粉進行攪拌熬成桐油灰,對籃胚整形固定、去糖殺菌后,在籃胚上均勻涂抹桐油灰,貼上紗布,自然晾干等,繁復的20多道工序全部依靠純手工制作。這些無疑進一步有效規(guī)范和保護永春漆籃品牌和傳統(tǒng)地域特性。

  實際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也是永春漆籃進入世界市場的一張“通行證”。永春縣質監(jiān)局局長黃成揚告訴記者,“永春漆籃市場非常廣闊,年產值約為3000萬元,除在閩南一帶廣泛盛行外,還銷往東南亞及國內的港、澳、臺地區(qū)。永春漆籃獲批地理標志產品后,對出口起到了促進作用。”

  早在兩年前,泉州制定出臺“搶救保護傳統(tǒng)工藝美術瀕危品種技藝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16年,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注入研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使瀕危品種技藝得到規(guī)模發(fā)展,而永春漆籃正是其中重點扶持發(fā)展的兩項藝種中的一項。

  為此,泉州市和永春縣兩級政府部門積極安排傳統(tǒng)工藝美術專項保護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和力量共同扶持設立研發(fā)機構或實訓基地,組織開展集中傳承培訓,技術研發(fā)和新材料應用,培育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種工藝美術技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資助創(chuàng)辦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名藝人)工作室,擴大帶徒授藝補貼范圍,重點培養(yǎng)搶救保護藝種的后繼人才;支持開展對外交流和參評參展活動,加大社會認知和傳統(tǒng)品牌宣傳,逐步形成企業(yè)化、規(guī)?;纳a經營,培育漆籃出口企業(yè)和產業(yè)基地;搜集、整理不同時期的傳承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圖文、視頻資料和作品實物,設立宣傳展示廳。

  郭志煌也從政府的這些政策中獲得助力。在永春縣城桃溪人工湖面上的牌樓里,陳列著永春縣各式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有永春縣政府免費提供的幾百平方米的展覽館,里面全部陳列著龍水漆籃工藝有限公司生產的漆籃。而路過這里的外地游客,每每回鄉(xiāng)時,都會帶上幾個漆籃。

  現在的郭志煌,還是泉州師院和泉州技校的客座老師,由他教授的每周一節(jié)的漆籃工藝課,被學校列入了必修課。

  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xiāng),加入傳承、推廣龍水漆籃的行列,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在2014年12月北京舉行的中華老字號時尚創(chuàng)意大賽上,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永春漆籃工藝一下子就打動了評委?!罢媸遣豢伤甲h的東西,竹產品可以做得細如發(fā)絲、柔可纏指。一片竹子用刀子切成那么細那么長,編織還那么精致,確實太難得了?!爆F場評委如是點評。

  結果是,永春縣仙夾鎮(zhèn)龍水村制作的2件漆籃精品從參評的160余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金裝5寸盛漆籃榮獲“中華老字號始創(chuàng)產品時尚創(chuàng)意金獎”和“中華老字號傳統(tǒng)工藝手工制作銀獎”,而金裝圓形盤盒榮獲了“中華老字號始創(chuàng)產品時尚創(chuàng)意銅獎”。評委叮囑郭志煌說:“永春漆籃是中國的一張臉,要好好保護傳承”。

  變則通。開發(fā)成工藝品的龍水漆籃因為寄托著不少閩南人的懷舊和海外華僑的思念,銷路打得更開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到家鄉(xiāng),加入推廣龍水漆籃的行列。郭志煌告訴記者,目前全村有近200人從事漆籃加工生產,可喜的是,這其中年輕人的比例占了近20%。

  永春漆籃,從古老的故事里走來,正款款走出大山,走向新的世界。(謝曦)

【責任編輯:王海波】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歸僑僑眷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