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僑愛 暨大“我是記者”拍攝藏區(qū)牧民新生活
中國僑網昆明8月3日電 (李逸凡 翁燕云)“翻過了那座山,人生就沒有什么坎過不去了”,在完成一次艱難的拍攝任務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我是記者”團隊一成員感嘆道。1日,該團隊圓滿完成了為期15天的“僑愛工程——點亮藏區(qū)牧民新生活”電視專題片云南階段的采訪拍攝任務。
“僑愛工程”——暖心工程
此次暨大師生拍攝的“僑愛工程——點亮藏區(qū)牧民新生活”項目,是國僑辦面向云南、四川藏區(qū)困難民眾開展的僑愛項目,旨在幫助他們看上電視、豐富文化生活、服務藏區(qū)跨越發(fā)展。2011年以來,國僑辦多次組織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歸僑僑眷為藏區(qū)困難群眾集資,購買捐贈電視機。
2011年12月21日,首批由海外僑胞捐贈的1萬套“馬背電視機”走入四川藏區(qū)牧民家庭,成為常伴牧民左右的“移動文化站”。2013年6月27日,該項目在云南迪慶藏區(qū)開展,7月份順利完成1萬臺電視機的捐贈計劃,惠及迪慶藏區(qū)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縣等。
僑愛工程對四川、云南藏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正如云南奔子欄鎮(zhèn)53歲的藏族牧民那此里所說:“有了電視,我們家開始了新生活?!?/p>
7月28日,國僑辦國內司司長王萍、暨南大學校長胡軍一行,來到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對“僑愛工程——點亮藏區(qū)牧民新生活”項目進行了考察。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我是記者”團隊也隨行拍攝。
在慰問藏民的同時,王萍一行非常關心在現場拍攝專題片的暨南大學“我是記者”團隊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她肯定了團隊的工作,并表示對拍攝成果的熱切期盼。
據悉,8月10日,“僑愛工程——點亮藏區(qū)牧民新生活”項目將在西藏開展。屆時,國僑辦將向西藏部分地區(qū)藏民發(fā)放由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捐增的太陽能便攜式電視機5000臺。暨南大學“我是記者”團隊也將隨行記錄拍攝。
項目與實踐相結合——探索新聞教育新模式
“我是記者”團隊是由暨南大學3位老師和12名學生(5名研究生和7名本科生)組成。據了解,本次活動是國僑辦首次將重大項目的拍攝宣傳工作,交予直屬高校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負責。在云南藏區(qū)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暨大師生一行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圓滿完成了階段任務。
7月18日上午,“我是記者”團隊攜帶拍攝器材抵達香格里拉,并立即進入工作狀態(tài)。15天時間,團隊經長途跋涉,先后來到洛吉鄉(xiāng)尼汝村、三壩納西民族鄉(xiāng)白地村、三壩鄉(xiāng)哈巴村、虎跳峽寶山村、永春鄉(xiāng)三家村等地采訪拍攝,橫跨一市兩縣,1600余公里,采訪拍攝對象包括當地藏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等8個少數民族。期間,3位帶隊老師各領一班人馬,徒步深入偏遠的藏區(qū)貧困戶家庭采訪拍攝、發(fā)放調查問卷,與當地人同吃同宿。
在奔子欄鎮(zhèn),暨南大學胡軍校長隨同王萍司長考察時,高度贊揚了“我是記者”團隊的吃苦耐勞精神,他表示,“項目和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既能真實反映‘僑愛工程’項目的實施效果,又能讓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專業(yè)知識,以后應當多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p>
完成拍攝任務后,8月1日,“我是記者”團隊又來到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參觀學習。在云南分社社長王林的帶領下,團隊一行參觀了分社舉辦的魯甸地震繪畫攝影展,并進行了座談,對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挑戰(zhàn)問題做了深入探討。會后,團隊成員柳柱說,“能和新聞業(yè)界的前輩面對面交流,我們學到了很多。”
“我是記者”在路上,繼續(xù)奔跑
“行進在碎石滿地的塌方公路上,緩行在湍急的江水邊,一路艱險、一路向前,不畏艱難困苦,只為紀錄最真實的藏區(qū)生活,敘述最完整的‘僑愛’故事,見證‘僑愛’點亮的光明。”“我是記者”團隊成員透露,團隊還將于八月初,赴四川藏區(qū)著手專題片的后半段拍攝工作。“盡管任務重時間緊,但我們仍將延續(xù)踏實的作風,用心紀錄‘僑愛工程’所傳遞的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