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歸僑僑眷

僑鄉(xiāng)晉江梧林社區(qū)華僑建筑群 見證崢嶸歲月

2016年02月29日 09:59 來源:泉州晚報 參與互動
字號:
德鑨樓為中西合璧的洋樓。
德鑨樓為中西合璧的洋樓。
修養(yǎng)樓屹立在閩南古厝之間,顯得格外醒目。
清源山天湖如今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黃曉娜 攝)
花瓶造型的窗戶意蘊“平平安安”。

  (福建)晉江梧林社區(qū)有許多充滿異域風情的華僑建筑,包括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梧林華僑海外創(chuàng)業(yè)、返鄉(xiāng)建厝、愛國愛鄉(xiāng)的諸多故事,令人感慨萬端,同時也激人奮進。

  梧林社區(qū)是閩南地區(qū)著名的僑鄉(xiāng),擁有濃郁的“僑文化”。這里曾有大批下南洋的華僑,他們早期依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開基立業(yè);到了中晚年時,他們又返梓興學辦廠,回哺故園。有些華僑還聘請海內(nèi)外建筑師為自己設計建造宅邸,這些建筑物有閩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逐漸形成規(guī)模集中的華僑建筑群。如今,這些久彌風雨的建筑,依舊在展示著令人陶醉的別樣風情。

  修養(yǎng)樓成了防匪要塞

  “修養(yǎng)樓不是用來居住的,而是舊時歸僑或鄉(xiāng)賢名流的聚會之所,后來還是族人守護眷親的要塞?!痹S文體這樣告訴我們。據(jù)介紹,修養(yǎng)樓,又名“悠閑樓”“槍樓”,建于1934年,鋼筋混凝土夯實墻結構,三層構造。光看修養(yǎng)樓的外表,四四方方,十分修長,的確會以為它是座“槍樓”或是“瞭望樓”。修養(yǎng)樓四面出規(guī),形成圈形外廊,出規(guī)末端以兩支獨立的羅馬科林斯疊柱支撐,形成“四面八柱”構造。各層各面的門窗雕花,形態(tài)各異,構搭“一層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觀。

  據(jù)介紹,修養(yǎng)樓建成之時,正是匪盜猖獗年代,所以這里也成了村民守護眷親的要塞。在修養(yǎng)樓上,如今還有許多射擊用的槍孔。

  除了洋樓林立外,村內(nèi)也有不少閩南官式大厝,“三棟厝”便是其中之一。許文體稱,“三棟厝”是旅菲僑胞蔡咸曬、蔡咸乾、蔡咸揣兄弟合建的建筑群,始建于19世紀末,占地約1200平方米。

  建筑群由三座大厝組成,坐東看西,一字排開,厝前留有寬暢石埕,以墻街圍合,以門亭交通。紅磚、白石、綠瓦筒、燕尾脊,勾勒出一幅極具閩南氣息的鄉(xiāng)村民居畫卷。據(jù)說,這三座厝建造于不同年代,見證了一個家族振興的過程。蔡咸曬三兄弟早年到菲律賓開辦了個小雜貨店,獲利不多。三兄弟省吃儉用,將所獲盈利寄回家買田建厝。他們先建了現(xiàn)在的“三棟厝”最左側的兩進三開間硬山頂磚石木建筑。后來,三兄弟的生意不斷拓展,積蓄漸豐,就再建了最右側二進五開間的建筑。十幾年間,他們在菲的小雜貨店成長為壟斷一方的大百貨公司,1933年,三兄弟合計后再建了中間那幢二進五開間帶樓亭的磚石木建筑?!叭龡澵取苯ㄖ簝?nèi)木雕、磚雕、石雕、灰雕保存較完整,楹聯(lián)及身堵都刻有字畫,有些是為告誡子孫戒驕戒躁所用。蔡咸曬三兄弟的海外創(chuàng)業(yè)史和建厝史是一代代梧林華僑的人生縮影。

  南洋創(chuàng)業(yè) 反哺故園

  晉江新塘街道梧林一帶很早就開始向海外移民,經(jīng)過多年的拼搏,不少華僑在異域他鄉(xiāng)出人頭地。出于飲水思源的觀念,他們大多選擇把多年的積蓄寄回家鄉(xiāng),一方面贍養(yǎng)父母支撐家庭,一方面也用于買田起大厝,促進家鄉(xiāng)建設。于是,不大的村子,突然涌現(xiàn)出許多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

  在梧林華僑建筑群中,當以蔡德鑨[lóng]華僑建筑群最具特色,它是匯聚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古羅馬式洋樓于一體的建筑群體。據(jù)晉江文史愛好者許文體介紹,蔡家當年共有七兄弟,分別為德獻、德院、德越、德衛(wèi)、德淡、德鑨和德轍。老六德鑨年少時便振衣南下,前往菲律賓經(jīng)商。據(jù)村里人說,德鑨初期做的是玻璃生意,后來生意越做越旺,就變成跨行業(yè)的大亨了。

  旅菲華僑蔡德鑨而立之年返鄉(xiāng)建造的首棟宅邸是那座建于1921年的閩南官式大厝。大厝入門雙塌壽,出規(guī)梁木斗拱雕工精細,重疊有致。鏡面墻砌印花磚,構成幾何圖形或吉慶喜彩的圖案。內(nèi)部木飾古樸大方,極具大戶望族的氣派。3年后,在菲生意逐步擴大的蔡德鑨,再次回鄉(xiāng)建造了一座閩南官式大厝,厝身正面入口同樣做了雙塌壽,髹漆麗飾,令人賞心悅目。其庭前石埕鋪設十分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鋪設工藝,鋪板時用卷煙紙檢驗石板與石板間是否達到無縫對接的技術工藝。石埕舊時用于晾曬芝麻,石頭與石頭之間嚴絲合縫,據(jù)說曬芝麻的時候,一粒小小的芝麻都不會掉進石縫里去。此古厝也因此聞名于泉州南門外。

  充滿異域情調(diào)的德鑨樓

  隨著生意的振興、獲利的倍增,1932年,蔡德鑨再次榮歸梓里,以其經(jīng)歷及見識,顛覆傳統(tǒng)觀念,引進新型建材,嘗試自建番仔樓。德鑨樓正是建造于此時的一棟中西合璧洋樓,其外部為鋼筋混凝土夯墻,古羅馬式建筑,內(nèi)部葆有閩南大厝空間機理,大樓正面設外廊,中間抺45度角出規(guī),以四支羅馬科林斯廊柱支撐,廊柱以飾有吉祥圖案的拱券連接,羅馬式山花、水泥寶瓶欄桿圍合樓上走廊。三樓向西偏開,前留寬暢磚坪,門面以羅馬柱、堆花拱券、火炎形山花裝飾,并以水洗技術飾面。

  二樓的廳堂還題刻著《蔡德鑨行寔》等文章,以蔡德鑨等的奮斗史來激勵后人勤儉創(chuàng)業(yè)、回哺故園,同時也要恪守祖訓,謙遜為人?!斑@樓是梧林華僑建筑中裝飾最為考究也最具代表性的‘番仔樓’之一。”許文體稱,在當年的德鑨樓中,甚至已經(jīng)有了自動自來水設備,以及抽水馬桶設備,這些在當年可都屬于“高科技”產(chǎn)品。樓中的木作油漆歷經(jīng)近百年歲月,仍光亮如新,從這就可窺見德鑨樓用料質地之高。據(jù)蔡氏一族的后裔蔡樹達介紹,用來鋪設的地磚被稱為“紅珠紗”,全部是從菲律賓運來的,目前國內(nèi)罕見這種地磚。德鑨樓在防盜防匪設計上也做到了匠心獨運,許多窗戶都是鐵窗,在頂層還設有鐵制的可滑動的“槍眼孔”,可在這里用槍狙擊土匪。該樓在上世紀50年代初曾為晉江地區(qū)第八區(qū)公所所址。在二樓我們還看到了這樣一副柱聯(lián)——“德明玉燭輝堯世,鑨析金龍化禹門”,透過這些文字,讓人仿佛望見主人意氣風發(fā)的英姿。

  為建造德鑨樓,蔡德鑨特地聘請英國設計師前來為其進行整體設計,據(jù)梧林村人介紹,這幢樓還是由上海租界派遣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組日夜連班夯墻注筑而成。大樓主體完工后正值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蔡德鑨家族同樣投身于抵御外寇的斗爭中,他們把錢財都用在了抗日救亡運動上,因此德鑨樓始終沒有完成后期裝修,但門窗、廊柱、山花等建筑細部仍洋溢著濃郁的南洋情調(diào)。

  與德鑨樓相鄰的另一幢洋樓被稱為“坑墻樓”,這是旅菲僑胞蔡咸坑、蔡咸墻雙胞胎兄弟的宅邸,建造于1932年。蔡咸坑、蔡咸墻是蔡德鑨長兄的遺腹子。蔡德鑨秉持著“大嫂早寡,敬之以禮;侄兒少孤,撫之以愛”厚德之情,對年幼侄兒多有提攜,終促其茁壯成長,開基立業(yè)。據(jù)說,這“坑墻樓”也是蔡德鑨幫助侄子們建造的??訅亲背?,為中西合璧洋樓。走近細觀,可以發(fā)現(xiàn)其外部為鋼筋混凝土夯墻,古羅馬式建筑,內(nèi)部卻葆有閩南大厝的空間機理,門窗、廊柱、山花、天花板等建筑細部堆花工藝精巧,水泥寶瓶欄桿裝飾外廊,花瓶造型窗戶意蘊“平平安安”。內(nèi)部沿用中國傳統(tǒng)中軸線對稱布局,采用木隔扇和木漏窗隔墻,屬二進三開間格局,下落中間為前廳,以雕花隔墻隔斷,兩側設廂房,廳堂后設通透巷廊,巷廊一端開設邊門,一端架梯通二樓。二樓坐向改為坐東朝西,菲律賓紅土朱漆裝飾地板。鋼筋混凝土、西式門窗、采光井等建筑材料及工藝的運用,使得洋樓在層高、跨度、采光、通風上都有不小的提升。門框、廊柱上都有富含追本溯源意味的題刻,同時也借以訓育后人。

  德鑨華僑建筑群仿造閩西商人在山區(qū)建造土樓所采用的防匪方法,在其樓群隘口設高墻堅門,可于樓上高點俯窺控制隘口,樓群內(nèi)部卻四通八達,每座建筑既獨立又相通,可達守望相助之效。這在匪盜橫行的年代,不失為保護親人家眷的好辦法。

  “舊學堂”頂樓有泳池

  村里有一幢西班牙哥特式建筑也十分有名。這幢建筑是旅菲僑胞蔡順意的宅邸,但當?shù)厝硕挤Q之為“舊學堂”,因為此樓曾借與村民興辦學堂所用。據(jù)許文體介紹,“舊學堂”建于1938年,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清水磚外墻,共兩層半。此樓一反多數(shù)民居建筑中軸對稱布局,采用的是左右各異布局。大樓左右兩側建外廊,正面只在正中入口設塌壽式出規(guī),入口臺基上出規(guī)及大樓右側鏡面墻為抹六角形凸出造型,出規(guī)以四支異狀清水磚圍砌成的羅馬塔斯干柱支撐,既強調(diào)入口,又豐富室內(nèi)外空間。二樓正中入口塌壽兩側設邊門,增加空間感。三樓只在左側角間建一閣樓與梯間連接,右側角間設拱式斜板造型,上覆紅琉璃瓦,點綴著中式元素。“最讓人震驚的是,這幢樓還設有空中泳池,泳池的形狀也是不規(guī)則的?!痹S文體說道。

  洋樓內(nèi)部裝飾簡樸,據(jù)說蔡順意最初建這樓是想開辦“批館”,為海外華僑與本地僑眷提供書信投遞和貨幣匯兌服務。但大樓開始內(nèi)部裝修時,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僑道被封鎖。蔡順意遂將用于裝修洋樓的錢銀捐給國內(nèi)政府,支持抗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蔡順意家族慷慨地將該樓借與鄉(xiāng)民興辦學堂、發(fā)展教育,直至1987年新小學建成后,學堂才遷出。梧林社區(qū)八旬老人蔡懷道稱,蔡順意是他的堂伯,他曾在房子內(nèi)住過一段時間。雖然建造了將近80年,但房子還是很牢固,夏天的時候,樓內(nèi)特別涼爽。

  凝聚情感的建筑物

  “梧林著名的華僑建筑還有許多,如使用木雕、磚雕、灰雕、水洗等技術表達喜慶吉祥意蘊的洋樓‘胸懷祖國’,它是旅菲華僑蔡懷翻和蔡懷紫兩堂兄弟合建的;蔡懷長、蔡懷程兩兄弟修建‘長程小筑’洋樓曾引來泉州名人曾遒(清光緒舉人)到此參觀并賦詩……”許文體說道。

  每座城市、每個村落都是一本厚重的書,在千百年的興衰嬗變中,有取有舍,有刪有留,遂成今之模樣。走進晉江新塘街道的梧林社區(qū),讓我感覺像是站在一本近代華僑史書的面前,眼前那些瑰麗多樣的華僑建筑,以及背后潛藏的故事,令人感慨萬端。扎根在閩南人血液中的某些戀鄉(xiāng)情結,更是在這里開得枝繁葉茂。經(jīng)歷近百年的風雨洗禮,古厝洋樓雖已日漸斑駁,但那些凝聚情感的建筑物卻永遠都在訴說著它們獨特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值得我們用心去聆聽,去傳續(xù)。

  蔡如金與紫澤洞

  現(xiàn)今清源山天湖一帶,原為“紫澤洞天”谷地。據(jù)泉州文史專家林勝利先生稱,這里在唐代時還有一座名為“紫澤洞”的著名道觀,只不過因為年代太久,此觀早已隨風飄逝。

  紫澤洞說來實因蔡如金而聞名,蔡如金字叔寶,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其祖先為浙江會稽人。清道光《晉江縣志·卷60·人物志·仙釋·蔡尊師》中載,蔡如金的祖父蔡夔曾任嶺南節(jié)度使,唐永徽初年,蔡夔在路過泉州時去世,葬于南安,蔡家遂遷居南安。蔡如金早期以蔭入仕,為金部員外郎,晚年棄官歸隱泉州紫澤宮精思院,以方技濟人。后又煉丹于清源山紫澤洞,道術精深,遠近聞名。身后有“虛應先生”“沖應真人”“善利”“靈濟”“昭博”等封號。

  據(jù)泉州方志委副主任許曉松介紹,宋代泉州太守真德秀曾為蔡如金親撰《蔡真人誥碑》,原碑立于紫澤洞,現(xiàn)已無存,碑文保存在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碑文介紹蔡真人“修辟谷煉氣之術,以方技濟人”,還稱贊他“蓋志在斯民,而不自為,此其所以跨絕前代也”。傳說蔡如金在民間做了不少好事,如石磕村驅蛇、金田村救女等,功行不可勝記。(吳拏云 陳起拓 許文體 文/圖)(拏云整理)

【編輯:金嘉龍】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歸僑僑眷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