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僑鄉(xiāng)村:陌上故廬迎客來

都說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并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正值初夏,滿眼翠綠,記者來到國內客家地區(qū)典型的圍龍屋古村落——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南口鎮(zhèn)僑鄉(xiāng)村。
開車從梅縣新城沿國道向西約摸20分鐘,眼前突然出現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麓湖山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進入村口,一條名為七星的小河清流悠悠、波光粼粼;視野所到,數十座客家圍龍屋古色古香;圍龍屋周邊,一丘丘綠油油的稻田,根茁苗壯,豐收在望。
梅縣區(qū)建設局局長劉演政介紹,傳統(tǒng)的圍龍屋,包括正中央的矩形四合院,兩翼橫屋,前面是禾坪、水塘,再加上最具特色的化胎(俗稱化頭、花頭)?;ソㄓ诰匦嗡暮显汉竺妫岂R蹄形,沿馬蹄形化胎外緣建的房間圍成一個半圓形,像一條飛舞的龍,十分契合華夏民族龍圖騰文化和主人家“望子成龍”的美好愿景。

“僑鄉(xiāng)村得名,完全是因為這里華僑眾多?!蹦峡阪?zhèn)負責人介紹,清末民初,由于山區(qū)謀生艱難,梅州客家人興起了“過番”(下南洋)的潮流,客家山歌“韭菜割哩還會長,日頭落別有月光,藤斷就有篾來駁,敢搏就會有春光”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而“男丁十六歲則出洋”更是僑鄉(xiāng)村的村規(guī)。全村1.5平方公里,2800余人,旅居海外的華僑卻達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qū)。早期的海外鄉(xiāng)賢經商致富后,不忘落葉歸根,陸續(xù)回鄉(xiāng)建造起圍龍屋上百座。當中,保存完好的有38座,又以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的“南華又廬”、大方秀麗的“承德堂”、雙層圍龍的“德馨堂”、百年私塾——毅成公家塾最為典型。
作為南華又廬的第三代傳人,潘孟昌老人自打呱呱落地就生活在這里,盡管已86歲高齡,但身體健康得很。近年來,當地充分挖掘整合古村豐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態(tài)資源,以“陌上故廬,客歸僑鄉(xiāng)”為主題,融文化旅游與生態(tài)文明兩大建設于一體,著力打響僑鄉(xiāng)村“觀圍屋、享田園、嘗豆干”特色旅游品牌。老人把3畝多水田交給村里人去耕種,自己帶老伴專心致志從事“第三產業(yè)”——向訪客派發(fā)旅游簡介,維護旅游秩序和衛(wèi)生,宣講自然遺產保護知識。同時,積極動員和團結族人加入到保護與激活歷史文化資源的隊伍里來,為古村落保護和開發(fā)盡心盡力。
南華又廬七房長孫潘璞儒說,因他們常年定居在外,沒法給祖屋持續(xù)的關注,生怕時日久遠之后,祖先留下的古宅失修毀壞,非常盼望能有政府的幫助,保存好百年大宅,不愧對祖先。作為“世界客都”,梅州市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期工作,實現圍龍屋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市現存客家圍龍屋兩萬余座,一般都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最近,梅州再次啟動了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羅艾樺)
小貼士
怎么去:從梅州市區(qū)至南口鎮(zhèn),坐9路、24路公交,預計30分鐘;坐出租車約20分鐘。
吃什么:蓮泉糯米酒,車陂仙人粄,黃皮豆干。
玩什么:觀圍屋,逛百年老街永發(fā)街,游麓湖山文化產業(yè)園區(qū)、佳禾現代農業(yè)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