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華僑訴說20年尋根路:宗祠系起祖地情
中新社廈門7月12日電 題:華僑說20年尋根路:宗祠系起祖地情
中新社記者 陳悅
7月12日上午,廈門海滄溫厝村內(nèi),占地200余平方米的溫厝溫氏三房宗祠肇修堂重建落成。來自海內(nèi)外的數(shù)百位溫氏三房裔孫們次第上前“上香”、“三叩首”,遵行著幾百年來祖先流傳下來的儀式。
作為海外裔孫的代表之一,溫國平在上香、奠酒、叩首完畢后,起身一一和宗親父老們拱手作揖,一絲不茍。他說,幾十年來,祖父輩們就是用這樣的禮儀教育自己、祭拜祖宗的,“從來不敢忘記”。
身為世界道教法師聯(lián)誼會會長的溫國平,成長于印尼,如今在澳門、馬來西亞等地發(fā)展事業(yè)。
肇修堂理事長溫劍輝告訴記者,海滄溫厝大概于明代成化年間移居溫厝,后來分為三房,至今后裔已經(jīng)繁衍27世。溫厝溫氏六七百年歷史中,有不少人下南洋發(fā)展,也涌現(xiàn)出不少在所在國做出貢獻的杰出人士。曾在馬來西亞長期任著名華文報刊《光華日報》經(jīng)理的拿督溫子開,就是溫氏三房的海外裔孫,也曾返鄉(xiāng)謁祖。今次宗祠重修,溫子開由于另有要務(wù)未能前來,但也向宗親父老送來祝福。
溫國平告訴記者,自己的爺爺于一百多年前赴印尼做煙草生意,由于爺爺早逝,后人們一度不知祖籍地所在。
“我問我的叔伯,他們只知道在廈門”,溫國平說,從20年前起,自己就發(fā)下尋根之愿。
以后,每逢世界溫氏宗親大會,溫國平都積極參加,向宗親們打探自己祖籍地。他所有的線索,除了爺爺?shù)拿种?,只有祖父輩口耳相傳的祖屋景致——門前有條小河,村里有棵大榕樹。
所幸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溫國平終于打探到,溫厝可能是自己的祖籍地。去年,他回到溫厝探訪,村中還有一位百歲老人和幾位年過九旬的老者,他們還記得溫國平的曾祖父,也曾聽說過溫國平爺爺?shù)氖论E。溫國平激動地說,用了20年,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令他的遺憾的是,祖父輩記憶中的大榕樹和小河都已消失了,宗祠、族譜也在文革中被毀壞。如今,宗祠重修完畢,溫國平特別激動?!白陟羰俏覀兊母保瑴貒秸f,他對自己的兄弟們說,要多帶下一代年輕人回到祖地,回到宗祠,這樣他們才懂得“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也希望,宗親們下一步能找些資料把族譜延續(xù)下去,否則老人們走了以后,也許有的海外裔孫就找不到自己的根了。
溫劍輝也說,這次宗祠重修歷時半年完成,海內(nèi)外宗親可謂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有心一同,就是要把宗祠建設(shè)成“尊祖敬宗,慎終追遠,教化子孫”的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