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xiāng)江門開平碉樓:華人華僑衣錦還鄉(xiāng)的見證

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開平市,一種獨特的建筑矗立于鄉(xiāng)間,成為開平人曾經的“安全港”,如今華人華僑文化中的瑰寶,這就是碉樓。鴉片戰(zhàn)爭后,無數開平人前赴后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前往海外“淘金”,歷經艱辛帶回大筆財富,在上世紀動蕩不安的年代中,回鄉(xiāng)建設具有防御性質、中西合璧的碉樓。世界文化遺產、《讓子彈飛》取景地、退匪救人傳說的流傳……如今的開平碉樓,不僅有歷史、風景和故事,作為成熟旅游目的地也為游客提供十分優(yōu)質的服務。
◆海絲史話
動蕩年代碉樓成為安全港
“廣東僑鄉(xiāng)有三種樓:一是開平碉樓,二是臺山僑墟,三是客家排屋,這三種樓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曾評價開平碉樓是“海上絲綢之路中華人、華僑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開平境內一直不太平。1855年至1867年隨著客家人的遷入,開平土地上爆發(fā)了一場本地人和客家人的恩怨斗爭,兵荒馬亂。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傳來消息在加利福尼亞的河谷找到大量黃金,需要大量勞動力。一批生活在動亂中的開平人,懷揣著淘金夢乘坐兩個多月的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抵達美國,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旅程。
此后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動蕩年代中陸續(xù)有許多開平人順著前輩的腳步,前往美國經商、捕魚或者經營服務業(yè),對于當時的他們而言,最大的目的或許只是為了衣錦還鄉(xiāng),過上富足安穩(wěn)的生活。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讓他們實現了這一夢想,帶著從海外積攢的財富回到家鄉(xiāng)。
這些財富也招來了土匪的惦記,甚至直接上門搶劫,令人惶恐不安。這時,原本要買地建房、光宗耀祖的華人華僑大多將房屋建成了“碉樓”樣式,保衛(wèi)家族安全。其實碉樓原型在明朝就已出現,但興盛起來則是在上世紀20年代前后,據統計當時開平就有超過千座碉樓,鼎盛時期超過3000座。
至今,發(fā)生在赤坎鎮(zhèn)英村宏裔樓的退匪救人故事仍在傳唱。1922年某個夜晚,土匪洗劫當時的開平縣立中學后,綁架了校長和學生,他們路過英村時,一束強光從宏裔樓上猛然射向土匪,土匪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村民們奮勇救出了校長及學生,還抓獲匪首及匪徒10余人。在那些動蕩年代中,碉樓成為開平人的安全港,也是華人華僑衣錦還鄉(xiāng)的最好見證。
◆歷史遺存
中西合璧彰顯建筑美學
2001年,開平市以“開平碉樓與村落”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歷時8年之久,終于在2007年有了圓滿的結果。開平碉樓與村落總面積為1438畝,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地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古村落和立園。

目前自力村有碉樓建筑9座,村內傳統民居和碉樓和諧分布,錯落有致,村中荷塘點綴,獨特的鄉(xiāng)村韻味以及碉樓背后的故事,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的到來;馬降龍古村落的7座碉樓和8座別墅皆建于20世紀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25年由南安村29戶村民籌建的天祿樓;立園是旅美華僑謝維立建的花園別墅,以《紅樓夢》描繪的大觀園為依托,巧妙地將古典園林韻味與歐美當代流行的別墅建筑特色融會貫通。
開平碉樓的建筑風格獨樹一絕,電影《讓子彈飛》中的碉樓場景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碉樓外觀下半部呈簡單直筒的設計,讓人難以攀爬;而上身卻裝扮得十分精致,并且?guī)в忻黠@的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等多種風格。屋內的裝修除了傳統中式家具,還會有從外國進口的地板瓷磚、家用電器、水泵、發(fā)電機等,中西合璧在碉樓和碉樓生活得到了最好體現。
◆勝景新顏
“吃、住、游”一條龍服務
如今的開平碉樓已經是運作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每逢節(jié)假日都有不少家庭來到這里,騎自行車穿巡于碉樓之間。開平碉樓各景區(qū)都有自行車出租,還開辟了為單車騎行設計的綠道,沿著綠道可以游覽順序立園——自力村,南樓——赤坎——馬降龍。
綠道兩旁,碉樓形態(tài)各異,當地村民售賣手工藝品和自制蜜餞等也受到游客的歡迎。春夏是欣賞開平碉樓的最好時節(jié),陽春三月油菜花與碉樓相映成趣,夏天碉樓前的荷花搖曳生姿,最適合拍照。
開平住宿選擇頗多,在擁有600多座騎樓的赤坎古鎮(zhèn),可以入住開平市赤坎影視城酒店,這里的42間客房擁有不同電影主題,可以讓人更深入地了解開平僑鄉(xiāng)文化。除了玩和住,開平的黃鱔飯、雞爪芋、豆腐角等當地美食也不容錯過,可以直接在村中享受到地道的農家美食。(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婧 圖/由開平碉樓景區(q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