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印尼華裔廖彩珍:愿做中印尼文化的傳播者(組圖)

2014年07月31日 09:46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
字號:
廖彩珍接受中國新聞社“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記者團采訪?!⒖筛z
    廖彩珍接受中國新聞社“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記者團采訪?!⒖筛z
    廖彩珍(左一)接受中國新聞社“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記者團采訪?!⒖筛z
華裔施柏松、廖彩珍夫婦在其巴厘島美樂茲濱海度假村合影?!⒖筛z

  中國僑網(wǎng)巴厘島7月31日電 在世界旅游勝地巴厘島登帕薩努沙都阿五星級酒店專區(qū),有座由華裔施柏松、廖彩珍夫婦開辦的努沙都阿劇院。該劇院因每周四次上演反映印尼各民族風情舞蹈劇《天譚》而聞名遐邇。

  廖彩珍是泗水新中三語學校、泗水新中校友基金會創(chuàng)辦人,印尼書法家協(xié)會董事、輔導委員,印尼書藝協(xié)會榮譽主席,泗水交響樂團輔導團主席等職務,她在推動中印尼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廖彩珍日前在其巴厘島美樂茲濱海度假村接受中國新聞社組織的“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記者團專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歌劇院的舞蹈,把巴厘島獨特的傳統(tǒng)人文文化內(nèi)涵以及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用藝術形式不斷向全世界的游客傳播,帶動印尼旅游業(yè)的同時,加深中國及世界對印尼的印象和了解。

  以下是此次中新社中新網(wǎng)專訪廖彩珍的全文:

  記者:在印尼,有許多鄉(xiāng)親早年漂洋過海來到這里,開始了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應該來說華人要融入一個陌生的國家有很多的艱辛。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早年華人在印尼打拼期間,您所了解的給您帶來最大感觸的故事。

  廖彩珍:不論是哪一時代,當時南來華人的文化基礎是“落葉歸根”,南洋只是僑居地。他們都一致地情歸故里,有的定期匯款給家鄉(xiāng)親人濟貧救困,達者衣錦還鄉(xiāng),造福桑梓。這一分故國情懷,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個板塊。

  對僑居印尼的華僑,最困難最壓抑最無奈的是在1958到1968年間,1958年鄉(xiāng)鎮(zhèn)華人學校被迫停辦,隨即十號法令迫使住在鄉(xiāng)鎮(zhèn)的華僑不能經(jīng)商而沒了生計,甚至被迫遷回中國。

  當時中國遭遇到3年的自然災害,家鄉(xiāng)地貧人瘦,家書不斷,家書在實質(zhì)上是匯款的代名詞。我們僑居印尼的華人又要面臨放棄中國國籍加入印尼籍的抉擇,不久又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家鄉(xiāng)親人因海外關系被批斗被迫害。1965年印尼政局突變,1966年華校華報華社被強勢標封。印尼華人面臨印中兩國斷絕外交的僵局,家鄉(xiāng)親人如斷了線的風箏,“海外孤兒沒了娘”,這應該是華人南遷印尼史上最焦慮不安、最恐慌又艱辛的年代。

  記者:作為世界華文文學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印尼知名作家、泗水交響樂團輔導團主席和喜歡中華文化的您,哪些中華文化對您的影響較大?對你經(jīng)商起到那些啟迪作用?

  廖彩珍:我們時常以“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引以為榮,所以我認為文化的檢閱是時空,文化的載體是大眾。我們遠在印尼,對中華文化的汲取,最中心最基礎的部分來自各自的家庭、父母。這都體現(xiàn)在思維處事,行為舉止,言談和文字之中,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下來的。這份感受,對我個人來說尤其至深。

  我的父母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為避戰(zhàn)禍,求生計而南來印尼,在我很小的記憶中,就知道“上苑老農(nóng),耕讀傳家”這八個字,最起碼讓我們知道這是我們原在福建上苑祖父祖母家庭的一個理念。

  對我們的父輩來說,關于中華文化的記憶、民族的記憶,孔子排在第一??鬃幼屛覀儤穼W博文,就是讓我們勤讀書。我在8、9歲學校放假時,父親總讓我們在清晨時分,誦讀“昔時賢文”,當時我們可能不太懂其哲理,但我們都得在背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等。而那些鼓勵讀書的話語,如“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更是每天從父母口里朗朗上口。在初中上作文課時,信手拈來那些俗語,很得老師表揚,我也受鼓勵,因此有了看書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向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天地山水,風云人家。優(yōu)秀的、合時代意義的中華文化,言傳身授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傳承。

  中國有很多古話,“待人以誠”、“執(zhí)事以信”、“智圓行方”都是在我們經(jīng)商或是為人行事不變的硬道理。我也把這些話語傳給我的孩子,相信他會為此而受益。

  記者:世界名勝巴厘島的文化與習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巴厘島的歷史上有過哪些傳奇故事?

  廖彩珍:如果說文化需要語言來表達,那么閩南方言就像一顆顆珍珠撒落在南洋諸群島上,包括“豆腐/tahu”,“肉丸/bakwan”,“米粉/mihun”,“房間/pangkeng”,“教人亭/klenteng”。還有皮影(wayangkulit)也有中國文化的色彩。在巴厘kitamani附近有個縣城叫“Mengwi”,據(jù)說也是中國南來名將幫當?shù)赝镣醮驍κ趾螅鸵浴懊屯﨧engwi”命名。

  另外,南來的中國商人之女江金花嫁給巴厘土王的故事也膾炙人口,江金花所住的鄉(xiāng)村叫平安村(Pingan),完全是從中文“平安”直譯下來,后人為了紀念她,還以她的名字蓋了寺廟來紀念她,編寫了印中民間友好往來的美好篇章。中國受印度文化影響,所以巴厘人也與華人一樣,在祭祀時都拈香,膜拜。因為巴厘人有食豬肉,其中如燒烤豬肉,醬油燒豬肉等也類似我們?nèi)A人的食法,可能是宗教文化的相近,早已形成華人與巴厘人通婚的習俗。中華文化與巴厘當?shù)匚幕谏畹拈L河中交匯融合,細水長流,至到今天。

  記者:習近平主席去年訪問印尼時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新絲綢之路,你認為這對于中印尼之間的經(jīng)貿(mào)合作,人員往來互利共贏有什么作用?

  廖彩珍:印尼是群島陸地大國、海洋大國,中國也是陸地大國、海洋大國,都擁有浩瀚海域。習主席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新絲綢之路”,是前瞻性的偉大構想,是中國著力于經(jīng)濟外交,特別對東盟國家,包括印尼的銳意進取,積極主動的表志,這也是大勢所趨。

  我們明白,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wěn)定也離不開中國。今天,印中關系發(fā)展良好,中國也是東盟各國值得信任的好伙伴、好鄰居。在中國和平發(fā)展政策的原則下,印尼與中國和東盟各國攜手并進,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開發(fā)海洋資源來發(fā)展經(jīng)濟,包括海洋漁業(yè)和漁業(yè)養(yǎng)殖,還有農(nóng)業(yè)、礦業(yè)、旅游業(yè)等都是隨即為中國與東盟諸國帶來實質(zhì)性的經(jīng)濟效益。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互信互利,共建友誼,大家一起在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上遠航。

  記者:建立21世紀新絲綢之路對你經(jīng)營的酒店旅游業(yè)有利嗎?你對兩國旅游業(yè)的交流合作未來有什么期望?

  廖彩珍:今天還是將來,中國都會是印尼最大的旅游客源,很希望通過民間旅游的相互往來,加強了解和友誼,交流與合作,推動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引來更多更大的經(jīng)貿(mào)空間、投資領域,一起發(fā)展,一同繁榮。

  記者:隨著中國的強大,華社在印尼社會為爭取自己的利益取得了些進步,你覺得應該如何保護在印尼的華人不再受歧視,如何來保證他們的各項權益?

  廖彩珍:印尼地幅遼闊富饒,民風樸實善良,不論是哪時代南來的商人,都能隨遇而安,安居樂業(yè)。但中國人不論住多久,行多遠,南洋還是印尼都是僑居地,他們的生活習俗,學校教育,都仍然以中國文化為中心,榮歸故里是老一輩華人的最大心愿,中國長年的農(nóng)耕社會,親情,族情,地緣,血緣造就了中國人愛祖戀鄉(xiāng)的文化情結,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態(tài),更是太多的掙扎和無奈。

  既是像我們在印尼土生土長的這一代,華文是我們的第一語言。當時我們的印尼文課,一星期才上四節(jié)課。父母的言傳身授,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讓當時年輕人在高中畢業(yè)后的第一選擇是回到祖籍國中國懷抱,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列。第二選擇是當老師,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第三選擇才是幫父母看店做買賣,或在親友店鋪里打工。因為我們?nèi)A人在種族,文化,宗教,經(jīng)濟上與印尼友族有很大的差異,再加上華人子弟都在華校讀書長大,是故在一般上華人小孩長大后沒有孩童時代友族朋友或玩伴,更沒有友族同學,我們都在華人圈中成長的。這樣的心路歷程延續(xù)到1965年印尼政局突變,66年華校華社華俗完全禁錮而寫下了句點。

  1998年的民主改革,華人不但在政治上完全認同于印尼,在文化上也漸漸融入當?shù)厣鐣kS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印中兩國的關系更是空前的良好,我們印尼華族在印尼的族群關系大有改善。我們應當珍惜這來自不易的時機,理性地思考怎樣來保護我們的權益。

  中國構建的21世紀新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平發(fā)展和延伸的大方向,而我們印尼是東盟大國,兩國關系活力旺盛,我們印尼華族應該抓住時代的機遇,為印中兩國的優(yōu)勢互補,務實合作牽線搭橋起積極的作用,帶動印尼經(jīng)濟在各方面的發(fā)展。

  其次,華社群策群力,帶領有抱負有志向的年輕精英,廣建大眾化三語學校,是百年大計,不僅培育三語人才,來應對時代的需求,也好認識與傳承合時代意義的華族文化,推動優(yōu)秀的華族文化從“私人領域”延伸到“公眾領域”。語言通了,種族間文化的差異性縮小了。

  記者:習主席提出了中國夢,在印尼,我想每一位公民也有自己的夢想,您的印尼夢是什么?你會如何來實現(xiàn)你的夢想?

  廖彩珍:2000年來印尼中國的友好往來,加上對新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期待,我也與其他印尼華人一樣,大夢無邊。

  我夢,夢見我們印尼華族在為印尼打拼經(jīng)濟的同時,也是印尼民族文化及其中華族文化的傳承者,而且也是中華文化共同的繼承者,是印中兩國民間的和平使者,文化使者,為我們印中兩國的和平發(fā)展而努力,我們印尼華族成為印尼的驕傲。

  我夢,夢見大眾化的三語學校遍地開花,中國委派大量的師資隊伍來助陣,兩國政府簡化了手續(xù),廣大的印尼青年已趕上時代的列車,一并掃除了印尼華族80%華文盲的記錄!又夢見華族精英們,尊重自身的華人文化,在自省中成長,在汲取中發(fā)展,印尼的華族文化就像一支美麗,熱情,愛和平,重友誼的赤道之花盛開在21世紀的海上新絲綢之路的大花園里,與我們的千年中華文明一起美麗綻放。(完)

【編輯:王海波】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