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籍華人創(chuàng)作30米長巨幅抗戰(zhàn)人物畫在京面世
中新社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杜燕 應妮)全長達30.14米、422位真實歷史人物講述“西安事變”……著名澳籍華人畫家沈嘉蔚歷時4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歷史人物畫《兄弟鬩于墻》18日在北京面世。
沈嘉蔚在18日舉行的發(fā)布會上介紹,《兄弟鬩于墻》從人物肖像的角度呈現(xiàn)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國歷史場景,切入的歷史時段在1936年7月初至1937年6月底,即盧溝橋事變發(fā)生的前一年,希望以這種形式紀念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紀念日。
他稱,全畫由《革命》、《救亡》和《啟蒙》三個主題組成,全部在油畫畫布上完成,每塊畫布的尺寸是198厘米高,137厘米寬。22聯(lián)畫布經(jīng)過橫向拼接,全長達30.14米,其中,第一、三部分各長9.59米,第二部分長10.98米。
令人稱奇的是,畫作中共描繪了多達422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沈嘉蔚表示,作品中這些人物有老有少,有官有民,全部以本人照片作依據(jù),甚至99%的人物動作、衣著均直接依據(jù)其本人照片畫成,并且盡可能按他們在這一年或相近年份的照片來處理,同時他們的姓名均直接寫在畫面上。
談到創(chuàng)作此畫的初衷,沈嘉蔚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兄弟鬩于墻》可以說是他在1987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人物歷史畫《紅星照耀中國》的姐妹篇。
他稱,24年前創(chuàng)作的大型歷史人物肖像畫、長達10.96米,共畫了124個真實人物,包括中共領袖人物及主要將領等,描繪了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前幾年,畫作來澳大利亞展出,引起許多澳洲觀眾的興趣,也喚回了他的熱情,讓他決心在人生遲暮之年畫出一件巨作,來釋放他的中國情結,同時也使用他對中國歷史題材的認知積累。
他指出,兩件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相距四分之一個世紀,但它們的圖式、規(guī)格、時代背景全部一樣。不同的是,《兄弟鬩于墻》主題側重于“西安事變”開始的國共合作。
沈嘉蔚表示,載于《詩經(jīng)》的“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這句古訓,中國共產(chǎn)黨曾把將它寫進了文件,蔣介石將它寫進了日記,就是“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這正是此幅抗戰(zhàn)巨制名字的由來。
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悉尼。他是國內(nèi)外公認的重要歷史畫家。迄今為止,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以及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他12件代表作品。同時,他也是唯一一位在澳大利亞國家肖像館里同時永久陳列3件作品的畫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