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中國留學生眼中的中國游客:用喧嘩刷存在感
中國僑網(wǎng)9月24日電 據(jù)日本新華僑報網(wǎng)報道,作為旅法留學生,《日本新華僑報》駐巴黎專欄作者王文菁日前發(fā)表文章,思考她觀察到的在境外旅游的中國游客形象。文章摘錄如下:
幾個月前,在巴黎十三區(qū)的麥當勞約見了日本朋友廣美,當時她提出的問題特別有代表性,因為很多外國同學、朋友也都問過我:“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起初,在我出國頭一年的時間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后來,觀察的多了,慢慢得也就懂了:這是是一種文化差異和內心世界造成的。
記得有一回,我和朋友在盧浮宮不遠處的某家餐館吃德國烤豬蹄,兩位侍者及領班把我倆晾在一邊足有半個多小時!我們這里的飲料都喝光了,在我們之后來的法國食客也開始用餐了,就是沒有人來招呼我們點菜。我氣急敗壞起身要走,尊嚴于我而言更重要,哪知朋友這個吃貨對食物執(zhí)著到堅持留下……事后,我們了解到原來餐廳有一半席位被一個中國旅游團包下了,恰逢有人過生日,一隊人大聲歡唱生日歌引發(fā)了幾個驕傲侍者的排斥與厭惡,但旅游團一擲千金,他們又不得不伺候,法國侍者就把火氣撒在我倆身上……嗯,我們享受了一次中國旅游團大聲喧嘩后的“冷遇”。
一般來說,法國人用餐不算吵,尤其在正式的西餐廳,人們講話盡量不影響到別桌;中國人在餐館里要的是熱鬧氣氛和人情味兒。所以不能說中國人在飯館吵就是素質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然我們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問題是存在的。有時,我對法國人說:其實你們也很吵的,尤其是年輕人、尤其是午夜在家中聚會時或親熱時,毫不顧忌左鄰右舍。我住的那條街道,每逢周四、周六晚就有一幫法國學生喝酒、砸東西、大聲說笑吼叫,吵鬧程度可比游行示威,從晚上十點直至第二天清晨四點。個別居民出面勸阻也沒用。有一次,我忍無可忍,拿起電話報警。警察來了清場處理,法國學生吼叫著“混蛋!連夜晚外出都不允許,自由在哪里?!民主在哪里?!”幸運的是,這條街的夜晚自此又恢復了寧靜。
“中國人為什么講話一定要用嗓門洪亮的方式?好像在吵架!”廣美坐不住了,瞪大眼睛,相當認真又急切地問道??礃幼舆@個問題困擾她已久。我覺得這源于內心深處的恐懼——害怕被忽視所以“刷存在感”,也害怕平凡。試想一下,當你在講話時,沒人在聽、沒人在意,你作何感想?當然是提高嗓門引起大家的注意了。我感覺國人就是這種心理:一種害怕被忽視的心理;一種在內心深處吶喊“我在這里,聽我、看我!”的心理;一種表現(xiàn)自己不甘于人后的心理??释磉_自己的為人與想法,強調存在感,希望別人能懂自己、瞧得起自己。在巴黎“老佛爺”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國游客熙熙嚷嚷,扯著嗓子在大街上喊找對了地址,沒搞錯;或是拍照炫耀自己購物的“豐收成果”;也有不少人在奢侈品牌店面里大喊著爭先恐后,生怕?lián)尣坏?。這些舉例就是很好的詮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盛行一種評判標準,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女子。一個男人連這些都擁有了,可視為擺脫平凡了。幾十年過去了,這種觀點好像沒有什么變化,反而愈演愈烈,變成主流思想?,F(xiàn)在回頭看,我身邊的人們,那些老同學,尤其那些在高學府進修的,他們糾結、拼搏的點,總結成一句話便是“擺脫平凡”。那什么是不平凡呢?我反問。“就是出人頭地,讓大家都瞧得起、刮目相看。最起碼要有房、有車吧,有很多錢等等……”“什么程度的房、車?多少錢才算夠?”朋友一時語塞答不上了。
當人們?yōu)樯疃床珪r;為“擺脫平凡”而奮斗時;像電熨斗熨衣服褶皺般掙扎著“刷存在感”時;內心深處隱隱的恐懼也越演愈烈,幸福感來得越發(fā)困難。這源于不知足。不如從認知自己開始,不屬于自己的就不重要。深呼吸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幸福的源泉自然流淌。(王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