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新移民家庭之憂:文化夾縫中長大的華二代(圖)

日前,一位華裔母親在美國某華人社交平臺上發(fā)帖咨詢:為什么國外出生的子女很難溝通?她自己上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女兒出生在海外,雖然女兒中文聽說問題不大,但讀寫相當困難,思想觀念完全西化,信奉基督教,對于自己是中國人不太認同,和父母也完全談不來。
這位華裔母親的煩惱并不是個例,有分析指出,華人新移民與子女之間普遍存在著雙重代溝:長輩與子女間的代溝、文化沖突引發(fā)的隔閡摩擦。
摩擦起電,文化總互斥
據了解,生長在國外的華二代往往處在兩種文化的撞擊點上,一方面接受著西方學校的教育,一方面在家中又接受著父母中國文化及生活習慣的熏陶感染,身處兩個世界碰撞交融的疊加地帶。在家里,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種族的隔膜。
加州選民教育與政府監(jiān)督組織執(zhí)行長馮志馥曾在回憶自己的移民成長故事時提到,30年前母親總是早早就準備好荷包蛋,但在學校打開飯盒的一瞬間總會引來周圍奇怪的目光,感受太多的尷尬。如今已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的她覺得,華人新移民普遍存在卻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文化沖擊與代溝。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道,英國華二代往往大多不諳中文,對中華傳統(tǒng)及文化也知之甚少,盡管自小在純英式文化的染缸中長大,舉止談吐與英國人無異,但仍有很多僑二代在非華裔圈子內被“另眼相看”,甚至遭受歧視。
有分析稱,有許多第二代中國移民,在華人外表和西方語境的雙重塑造下,成長為黃色面孔、內心情感和行為方式卻完全西化的“香蕉人”。一位自小接受美國教育的華裔女孩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到,華二代意味著你將不斷游走在兩個世界中,你將永遠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永遠不完全屬于任何一邊。
追本溯源,摩擦緣何來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學者們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稱,華裔后代學生與他們的同學相比,顯得更為焦慮和抑郁。
華二代面臨的困擾,從側面反映出移民在國外生活完全剝離其祖籍國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膚色總是會被當作最直接的文化標簽。對比華裔第一代移民,華二代在融入當地社會中有著語言和更加了解當地文化的優(yōu)勢,卻缺少如父母那般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吸收與融合。
分析指出,在異國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華人子女,對異國的價值觀念具有天然的認同,一整套西式教育理念在華二代心中生根發(fā)芽,卻又總是背負著身份認同困惑。帶有中國色彩的華人家長,面對已經去中國化的子女,就開始產生文化上的碰撞,許多華裔子女便以反叛來逃避文化夾縫中的生活。
美國暢銷書作家瓦爾德曼認為:15歲到24歲之間的亞裔美國女孩擁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殺率,與這些移民家庭的嚴厲家教關系緊密。在教育問題上,中西文化間的碰撞既難為了家長,也苦了孩子。
意大利媒體曾刊文指出,在西方社會,很多華裔后代已經無法接納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這是華人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寬松的西式教育放不了心,而嚴厲的中式家庭教育又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華人家長面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就像走進了“圍城”一般。
消弭憂患,中西共融通
有分析指出,華裔后代大多完全西化、本土化,卻總是會在與當地人的交流碰撞中,發(fā)現自己的華人血脈永遠流淌在血管之中。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需要找到自己的根,需要從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精神力量及思想武器來保護自己。只有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
據報道,尋求文化認同的渴望,使許多華二代在成年時開始滿懷熱情地學起中文來,大學里開設中文班,成員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許多華裔青少年開始在課余時間學習書法、刺繡、武術、古琴及茶道,并抓住各種機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特有的才藝。
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外黃內白”的“香蕉人”,一些華人家長致力于在言傳身教中樹立起子女的文化認同。據悉,一些華裔新移民開始帶領孩子參加“尋根夏令營”,利用假期時間回到故土,感受純正而又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有些家長還會選擇將子女送回中國接受傳統(tǒng)的小學及中學教育,直到大學再把子女接回國外。
專家呼吁,華裔家長可以采用柔性方式,助僑二代在融入當地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間找到平衡,讓僑二代成為優(yōu)秀的僑界新生力量。有美籍華裔家長這樣講,我的孩子學習中華文化、學講漢語,是我給他們的一把鑰匙。有一天,當他們自己有了欲望要進入中國文化時,他們的鑰匙可以開啟那個世界。(孫少鋒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