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新西蘭平凡華人的大歷史:堅持傳達新中國的聲音

2015年02月03日 11:12   來源:新華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歷史不能忘記,無論宏大,抑或平凡……

  在新西蘭北島北部科羅曼德爾半島小鎮(zhèn)旺阿馬塔,一棟距離海岸兩個街口的老房子窗欞斑駁。每年年初,小鎮(zhèn)里擠滿享受夏日沙灘暖陽的度假客;老房子里,幾十名老華人靜靜地坐在一起聊天聚餐,這是他們每年難得一次的聚會時間,也讓他們有時間緬懷過往歷史。

  這些老華人背后有一個名字:新西蘭華僑文化社。這個名字在新西蘭華人圈中存在了幾十年,一直不算活躍,但它卻是每一名年近古稀的成員最珍貴的人生回憶。

  傳遞新中國的影像

  現(xiàn)年83歲的老人伍炳南來自廣東。每年,他都會提前幾天到旺阿馬塔,清洗修整1年沒人居住的老房子。在那個油漆斑駁的露臺后面,他向新華社記者展示老相冊,一張張黑白圖影不僅記錄了老人們的豆蔻年華,也記錄了華僑文化社當年的活動。

  照片逐一翻過,記者隱約聽到背后低聲抽泣,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故事讓他們眼眶濕潤。

  幾位老奶奶在廚房忙碌午飯,伍炳南老人和他的伙伴開始了講述。

  華僑文化社活躍的時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新西蘭和中國還沒有建交。就像所有西方國家一樣,對新中國的不實評論在新西蘭民眾中占據(jù)主導。一群新中國成立前后移民新西蘭的華人在當?shù)貙θA友人的幫助下組織起來,希望讓新西蘭人看到新中國的真實樣貌。

  在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guī)椭?,華僑文化社拿到《白毛女》《地道戰(zhàn)》《呂梁英雄》等新中國拍攝的電影和3臺放映機,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各地放映電影,邀請當?shù)厝A人和新西蘭人前往觀看。

  另外,他們還幫助當?shù)厝擞嗛喼袊霭娴碾s志和報紙。一份份《人民畫報》《中國建設》《人民日報》《廣角鏡》從中國寄到新西蘭,通過華僑文化社分送至讀者手中。

  表達新中國的聲音

  為什么要做這些事?伍炳南說,不能讓人們偏聽一面之詞,要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一旁將近60歲的華人戴維插話說,要“平衡”,因為這些在移民前見到、聽到新中國的人并不希望當時國外不公正的宣傳論調(diào)影響中國的形象。

  當年的伍炳南正在父親開的蔬果店中打工,兼做油漆、建筑工作;戴維那時還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父親要求下參與文化社放電影的工作,每次都在現(xiàn)場幫忙連接線路、打零工。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放一場中國電影并不簡單。

  每次放電影前,華僑文化社都要想辦法租用場地。由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一聽說要放中國電影,多數(shù)場地管理方直接拒絕,或者提高租用費用。另外,華僑文化社的成員們也不敢公開做廣告吸引觀眾。戴維記得,當時他和父親用油印機印刷電影海報,一張張把海報送到當?shù)厝A人家中,并拜托對方傳遞這個消息。

  對于個人而言,參與華僑文化社活動的多從事修理、園藝、洗衣及雜貨鋪等工作,每周都要辛苦工作6天,然后犧牲休息日來放映這些電影。

  除了國內(nèi)寄來的電影,華僑文化社在當年完全沒有其他經(jīng)費來源,從事的一切活動都依靠華人捐助及代訂國內(nèi)雜志獲得的手續(xù)費。伍炳南估計,當年每場電影都會有至少二三十人觀看,人們從當年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點錢幫助華僑文化社,推動這些活動持續(xù)。

  盡管行事低調(diào),但他們的努力還是產(chǎn)生效果,越來越多華人知道這一社團,前來觀看電影。戴維記得,當年有一艘中國漁船在新西蘭北島城市奧克蘭??垦a給,水手們從碼頭上聽說了華僑文化社,通過華人輾轉(zhuǎn)邀請文化社上船放映中國電影,與水手們交流。

  一份執(zhí)著的堅持

  時間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伍炳南來到新西蘭都已60多年。關于華僑文化社的起源,很少有人能記得準確時間。

  記者從老人們那里聽到的故事是這樣的:新西蘭女士梅普爾嫁給一名李姓華人,她特別想知道丈夫的祖(籍)國是什么樣子,于是前往中國參觀,并見到當時居住在中國的著名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氐叫挛魈m時,李太太帶來一些記錄新中國的文字和圖片材料,并聯(lián)絡在新西蘭的華人,于是就有了文化社。

  不過,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李太太的新西蘭護照在機場被收,她無法再次出境前往中國。而伍炳南和參與文化社活動的華人遭遇也類似,當時他們一旦離境,移民機構將拒絕給他們重新入境許可,無法再進入新西蘭。

  這些遭遇現(xiàn)在聽起來似乎輕松,對于當時的華人卻是一種無形打擊。當時,不少華人受環(huán)境影響選擇到香港娶妻,但這些參與文化社活動的華人卻不能離境,否則就會失去苦心奮斗得來的一切。同時,在當年的華人群體中,他們遭遇不解、白眼、謾罵。伍炳南與當?shù)厝A人后代談戀愛時還遭到對方家庭反對。

  但無論如何,他們選擇了堅持,直到新中國外交破冰、中新建交。

  逐漸遠去的歷史

  老照片再次翻頁,路易·艾黎在新中建交后回到新西蘭。當年英氣逼人的帥小伙兒伍炳南在機場迎接,站在路易·艾黎身邊笑容燦爛。

  中新建交后,華僑文化社的活動逐步減少。用戴維的話說,過去的“敵人”都已成為好友,大家都在努力推動中新友好,文化社的使命已完成。如今,中新自貿(mào)協(xié)定已生效6年多,兩國經(jīng)濟和政治關系十分緊密。各種華人社團如同雨后春筍,積極從事各類推動雙邊聯(lián)系的活動。

  而華僑文化社的成員們都上了年紀,當年那個跟在大人后面干活的戴維也已“知天命”了。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他們每年夏天都在旺阿馬塔這棟老房子里慶祝新年,老伙計們聚在一起吹吹海風、聊聊過去。每一年,他們都會聚在房子前照一張相片,記錄漸漸發(fā)白的鬢角和彼此共事的感情。

  老房子的主人、新西蘭著名僑領周國榮2013年去世,他的太太周黃銀酥還堅持邀請老人們照常來旺阿馬塔。伴著午餐的香味,她向記者講述自己和丈夫參與文化社活動的經(jīng)歷,以及近十幾年來參與當?shù)貎S團活動、籌建中國花園的故事。

  采訪結束時,伍炳南眼泛淚花地告訴記者,當年文化社的成員每年都有人去世,健在的只有十幾人了。當記者開車從老房子離開,露臺上掉了漆的欄桿在后視鏡中閃現(xiàn),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們的故事,記得這些平凡人經(jīng)歷的大歷史。(宿亮)

【責任編輯:王盼盼】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