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華人朱復(fù)翔:九十歲的“民間外交家”(圖)


在留尼汪島出差期間,當新華國際客戶端記者和一群華人朋友感慨還沒有遇到過會講中文的華人時,五十幾歲的克拉里斯告訴記者:“那你一定要去見見我公公,他會講中文,在留尼汪有中國領(lǐng)事館以前,很多來訪的中國代表團都是他出面接待的呢?!?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在留尼汪島東北部城市圣-貝努爾城的一棟公寓樓里,記者見到了耄耋之年的朱復(fù)翔夫婦。他們特意下樓迎接,指著門前印著“歡迎光臨”的腳墊,笑著說:“都是漢字吧”。
一進家門,濃郁的“中國風”鋪面而來,墻上掛著梅蘭竹菊,桌上擺放著瓷器,還有幾幀精心裝裱的中文賀詞、感謝信;房里是清一色古董風的中國家具,坐在沙發(fā)上,發(fā)現(xiàn)連抱枕枕套上都繡著中國古詩詞;朱太太沏了一壺國內(nèi)產(chǎn)的綠茶……這就是一戶中國人家嘛!
90歲的朱老先生講一口流利的中文,略帶一絲鄉(xiāng)音,說起島上華人不會講漢語的事,朱老先生笑著說:“這里70歲以上的華人才會講中文,年輕的都不會?!?/p>
老先生出生在留尼汪,是第二代華人。7歲時,在其父親的安排下,他和妹妹回中國老家梅州念書,學(xué)習中文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1947年,22歲的朱先生回到留尼汪,開始繼承父業(yè),經(jīng)營超市。
1982年,朱先生創(chuàng)建了留尼汪“中華文化促進會”,擔任第一任會長,當時成員包括十幾位僑領(lǐng),相當于“民間領(lǐng)事館”。
“那時候還沒有總領(lǐng)館,偶爾有國內(nèi)官員、代表團或是民間團體過來訪問參觀,我就幫他們聯(lián)系下留尼汪方面,也負責接待他們,”朱先生介紹到。
“以前每次國內(nèi)有人來,他都請來家里坐一坐吃頓飯,飯菜都是我親手做的,”一旁的朱太太笑著說。
朱先生特意向新華國際客戶端記者展示了一張集體簽名,是1980年他接待的中國手球隊隊員的簽名,他告訴記者,“這是國內(nèi)第一個正式訪問留尼汪的代表團”。
在保留下來的與來訪者的合影中,記者看到了兩位時任法國大使吳建民、孔泉在訪問留尼汪時都曾前來朱老先生家做客,了解當?shù)厝A人情況。老先生掏出一張珍藏的老照片,仔細一看,是上世紀80年代李源潮同志和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留尼汪時的情景。
當記者問朱老先生接待過多少位國內(nèi)來訪者時,他答道“數(shù)不清的”。老先生拿出一個名片盒,告訴記者每次有人來做客,就請他們留張名片。名片盒已塞得滿滿當當,約莫有上千張,底層名片都已泛黃,從名片上看,朱先生接待的來訪者覆蓋各行各業(yè),從各級官員、文藝工作者到民間團體代表,還有不少個體商人。
除了全力促進中留交流外,朱先生不忘關(guān)心故鄉(xiāng)發(fā)展,出資捐贈希望小學(xué),興修公路。在1998年中國面臨洪災(zāi)之際,朱先生和其他僑領(lǐng)一起發(fā)起留尼汪華人籌集善款100萬元人民幣。他的書柜里擺滿了各類獎?wù)隆⒓o念冊和錦旗。
告別的時候,老先生愉快地說:“以前我們?nèi)A人有責任去接待祖國來的客人,2010年有總領(lǐng)館了,就有組織了,我也90歲了,可以安心退休了?!?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