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獎華人有望!盤點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們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在當?shù)貢r間10月5日上午11:45起陸續(xù)揭曉,華裔教授王中林成為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

官網(wǎng)發(fā)布2015諾貝爾獎項與公布時間
令人期待的是,在一份“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名單中,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物。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是由全球最大的專業(yè)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公司通過一項數(shù)據(jù)定量分析得出的學術(shù)獎項,也被稱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獎項按照生理、醫(yī)學、物理、化學與經(jīng)濟四個領(lǐng)域分類。根據(jù)過去30年間發(fā)表研究成果被引頻次來定量分析和預測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
王中林先生榮獲“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截至今年,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摘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008年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王中林教授因何獲獎?
用納米絲織成的網(wǎng),把一艘在河中運行的巨輪切割成碎片。這是前不久剛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的小說《三體》小說里面的情節(jié)。納米能源,便是王中林此次獲獎的研究領(lǐng)域。
Zhong Lin Wang,王中林,54歲,美國國籍。1982年畢業(yè)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xiàn)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聯(lián)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如今,擔任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王中林以一己之力,開辟了一個幾乎全新的領(lǐng)域:他因發(fā)明了可將機械能轉(zhuǎn)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tǒng)而獲得提名。這一系統(tǒng)可用來驅(qū)動傳感器或者微型器件,應用于將肢體運動轉(zhuǎn)換為能量的可穿戴服裝設備。
王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科技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技術(shù)研究所。如能獲獎諾貝爾,真的就是中國本土科學界第一人!
“執(zhí)著最重要”
王中林從事研究工作30多年來,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fā)表了1050篇期刊論文,擁有200項專利,5本專著和20余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的學術(shù)論文已被引用85,000次以上。論文總引用數(shù)接近13萬!實在是天文數(shù)字!不能不說在學術(shù)領(lǐng)域相當高產(chǎn)。
“什么最重要?執(zhí)著最重要,堅持不懈最重要!”王中林教授如是說。他回到家中的私人時間,仍幫學生改文章、討論科學,多年來始終如一。積跬步、致千里。正是有這樣的精神,王中林才有了今天的收獲。此次獲得湯森路透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王中林說:“我覺得這個獎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認可,同時也是一個鞭策,我們做的是能給人類帶來一些福音的,這樣使我們的干勁倍增。”
盤點: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們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于中國安徽合肥,1944年在北平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yè)。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的科研合作。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理論,并與他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李政道,諾貝爾物理學獎
Tsung-Dao Lee,1926年出生于中國上海。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留學,被譽為“神童博士”。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fā)現(xiàn)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 諾貝爾化學獎
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生于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y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院士。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崔琦 諾貝爾物理學獎
Daniel Chee Tsui,1939年出生于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1951年只身遠赴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xiàn)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朱棣文 諾貝爾物理學獎
祖籍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生于美國。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因“發(fā)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12月15日,獲得美國第56屆當選總統(tǒng)奧巴馬提名出任美國能源部長。
丁肇中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生于美國,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zhèn),現(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四川大學名譽教授 。他發(fā)現(xiàn)的“J粒子”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fā)展,并因此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出生于中國上海,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
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
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生于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xiàn)代融為一體”的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來源:中國僑網(wǎng)微信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