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在美華裔需轉(zhuǎn)變看法 有“心病”就應及時就醫(yī)(圖)

2015年11月02日 11:20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
字號:
“亞市心理健康中心”設有多位華語人員,圖為華裔診療師王蘭蘭(左)、華裔社工陳雯(右)。
    “亞市心理健康中心”設有多位華語人員,圖為華裔診療師王蘭蘭(左)、華裔社工陳雯(右)。

  中國僑網(wǎng)11月2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亞凱迪亞市心理健康中心”(Arcadia Mental Health Center)經(jīng)“整容”重新開張,預約看診人數(shù)爆滿。華裔醫(yī)師王蘭蘭表示,縣府為華人提供許多福利,但仍有很多新移民不懂得利用,光是一個月注射的藥劑,在外面醫(yī)院費用就高達1000元(美元,下同),在該中心則由政府負責支出,她呼吁,“華人早該改變對看心理醫(yī)師的看法,盡早接受治療,更有機會康復?!?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該健康中心請到四位華裔心理治療醫(yī)師,不光精通中國普通話,有的還會說廣東話,他們相信用病患熟悉的語言來溝通,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中心也有多位華語社工,民眾不需擔心語言障礙問題。

  欲看診民眾須事前打電話預約,患者會先由社工進行心理輔導,視情況輕重再配合醫(yī)師開藥治療。王蘭蘭表示,近兩年來華裔病患人數(shù)日增,她每天都需要診療12至15位病人,且看診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她說,由于亞洲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文化在個人主義、自信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華人第一代移民家長言行中容易因要求過高、過于苛求完美,無形中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可能就會讓孩子陷入自信不足,繼而演變?yōu)榫駟栴}。

  第二代華裔移民吳怡萱(Emily Wu Truong),曾因為父母壓力而遭人格分裂癥(Dissociative disorder)所苦,家人甚至覺得“蒙羞”,不讓她向心理醫(yī)師求助。但吳怡萱勇于面對病癥,并接受治療,如今她活躍于華裔社區(qū)對抗精神疾病的活動場合,宣導正確健康觀念。

  華裔社工陳雯表示,該中心同時也提供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服務,引導民眾求助相關政府部門,像是失業(yè)、游民、破產(chǎn)、吸毒等情況也可到該中心洽詢。

【編輯:關燃敏】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