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力不討好? “人情債”漸成海外華人處事難題
中國僑網12月16日電 題:別讓這份人情債,成了海外華人難以排解的悲哀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直以來,重情尚義的中國人將“人情”視為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即使已經移居海外,為人處世也仍遵循著這一準則。
應該說,知恩圖報、重視人情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的體現,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過度崇尚人情,甚至不分情形,將人情置于一切之上,這不僅違背了人情的初衷,更有可能將這份情,生生逼成了一份難以償還的債,一份難以排解的悲哀。
人情作祟,華裔醫(yī)師或深陷囹圄
近期,美國華裔醫(yī)師接連陷入法網的事件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先是洛杉磯羅蘭岡的一位曾姓醫(yī)師,因為涉嫌濫開止疼藥致人死亡,被控三項謀殺罪;又有蒙特利公園市華裔兒科醫(yī)師林某,因面臨保險欺詐、濫開藥物等多項指控,即將進入認罪協議程序。
這兩位華裔醫(yī)師,為何陷入如此境地?文化差異和當地繁雜的法律是一方面。美國處方藥管理嚴格,如果醫(yī)師在沒有得出患病結論的情況下就開出藥方,或一次開出的用量過大,就有可能觸犯法律。但在上述案例中,最主要還是過度的人情在作祟。
曾姓醫(yī)師曾對律師透露,一些衣著光鮮、儀容得體的當地人找到她,希望幫自己的家人開一些藥物。由于對方給她的直觀印象極佳,同時也為了建立長久的信任關系,曾姓醫(yī)師決定做這個順水人情,隨即答應了對方的請求。誰知,事態(tài)的后續(xù)發(fā)展卻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也使她陷入了涉嫌謀殺的困境。賣一個人情,卻可能要用若干年的牢獄生活來償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血本無歸的買賣。
講人情,本質上沒有錯,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區(qū)別也并不是有沒有人情,而是人情是否應該凌駕于規(guī)則、契約與法律之上。正如兩個案件的代理律師崔西(Tracy Green)所呼吁的,在人情面前要學會拒絕,切忌“情大于法”。
費時費力,人情面子成煩惱根源
對于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而言,在法律層面之外,日常生活中一些過度的人情也會帶來困擾;一樁樁一件件的“人情債”,即使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結果也可能是費力不討好:
“幫國內親戚代購奶粉,簡直要了親命,但又沒法拒絕,只能咬牙堅持。趕上奶粉限購或斷貨,跨區(qū)跑了十幾個超市,寄回國也是提心吊膽,怕沒寄到、怕奶粉漏了,也怕被扣下。有一次沒寄到,還被家里人好一頓數落,心里的苦啊,別提了!”
“國內相熟的朋友讓我?guī)兔I點保健品,人家說得很懇切,實在不好拒絕,而且因為我臉皮薄,怕傷了感情,不好意思收錢,即使收也從來不要郵費。有時候人家只要一兩罐魚油,我墊的郵費比商品本身還貴。”
“親友想了解國外的情況,總會第一時間找到我,但問題是,大家的訴求實在太全面,投資、置業(yè)、教育、生活面面俱到,這讓并不博學的我情何以堪啊!最可氣的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了解,把信息發(fā)給朋友,結果對方卻只說一句‘太麻煩不做了’就沒有下文了。但如果不幫,就會被認為不夠朋友,甚至在國內的朋友圈里背一個‘不夠意思’的惡名?!?/p>
中國人歷來講究禮尚往來和人情世故,因此,身處國外的華人華僑,也都會面臨著各自逃不開、躲不掉、或多或少的人情債。但是,對于人情程度的高低,每個人都該給自己劃定范圍,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根據各人精力和能力量力而為。一個過分講人情的地方,必然面子至上,最終共損共傷。真正的人情,恰恰是細水長流;無論何時,給對方、也給自己留一個余地。(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編輯:付強,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