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哈佛報告稱招生不以分數(shù)為主考量 華人:變相歧視

2016年01月28日 09:47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
字號:
哈佛大學研究報告提倡改革招生制度,用人品取代學術成績引起華人爭議。(美國《世界日報》丁曙
    哈佛大學研究報告提倡改革招生制度,用人品取代學術成績引起華人爭議。(美國《世界日報》丁曙 攝)

  中國僑網1月28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哈佛大學教育學院20日發(fā)表“扭轉趨勢”(Turning the Tide)研究報告,發(fā)出美國大學招生制度改革信號,SAT分數(shù)不再是主要考量,錄取學生重點考量包括社區(qū)服務、家庭貢獻、減少學業(yè)和課外活動壓力、提高學生多元化、關懷他人和熱情參與等特質。部分華人認為,這個改革方向對亞裔生錄取名校有負面影響,用“人品”取代學術表現(xiàn)、實現(xiàn)校園“族裔多元化”,等于是變相的SCA-5提案(注:該提案要求在加州公立大學、學院中恢復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限制亞裔學生人數(shù),多招拉丁裔和非裔)。

  同時,《紐約時報》19日也發(fā)表署名文章“檢討大學錄取制度” (Rethinking College Admissions),提到現(xiàn)行錄取體制弊端很大,導致學生卷入瘋狂競爭的狀態(tài),忽略了很多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潛質。文章提到哈佛大學進行的一項中學生調查“Making Caring Common”(普及關心他人),“該報告建議,應更少強調標準考試分數(shù),因為分數(shù)和家庭收入緊密相關”(The report recommend less emphasis on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which largely correlate relate with family income)。

  目前,長春藤盟校(IVY League School)、其他私立名校的亞裔生錄取率超過20%,加州大學(UC)的亞裔生比例更高達36%。亞裔生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硬指標”︰學習成績好、SAT考分高、AP選課多、學術競賽常勝軍等。如果將錄取新生的重點“扭轉”到“軟指標”,例如,家庭低收入、個人打工補貼家用、社區(qū)服務好等,這些可能是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強項。

  “檢討大學錄取制度”和“扭轉趨勢”報告發(fā)表后,在華人社區(qū)引起熱烈討論。有人第一時間在臉書貼文,“上大學,哈佛報告主張‘人品’取代超學術水準”。有人認為,目前美國知名大學不夠“多元化”,但憲法又不允許以種族背景錄取學生,這項“改革”便透過弱化學術硬指標、強化人品軟指標,為學校招生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

  一位不具名的大學教授表示,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各行業(yè)的專業(yè)人才,招生應該以學習成績?yōu)榭己酥攸c,才能跟得上大學教學進度。如果偏離這個重心,轉移到考核申請人的特質,例如關懷他人、對家庭貢獻、父母收入低、本人新移民等,可能會偏離人才培養(yǎng)目標,難以保障教學品質和按時畢業(yè),造成國家經費和個人時間的浪費。

  華人莊太太表示,該報告有關“分數(shù)和家庭收入緊密相關”的說法并不確切,華人家庭重視教育,并不是因為收入很高,不少父母節(jié)衣縮食,把錢投在孩子教育上。例如,她的家庭就是一個普通家庭,兒子七年級時收到父母給的一份圣誕大禮1000美元。但是,這筆錢不是給他自由消費,而是讓他去參加一個數(shù)學奧林匹克冬令營,學費950元加報名費45元。冬令營課程相當于高中11和12年級,在寒假期間連續(xù)學習十天,每天上午9時到下午4時30分。該班招收12人,其中11名亞裔和1名俄裔,學生年齡從11歲至15歲,包括五位中國新移民在內。她強調,標準化考試分數(shù)高,應該是家長重視和孩子努力的成果,可不是花錢買來的。(丁曙)

【編輯:關燃敏】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