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一位捷克“八零后”的中國情緣
中新社布拉格3月26日電 題:一位捷克“八零后”的中國情緣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15年前決定學中文,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人生?!?/p>
游人紛至沓來的布拉格一區(qū),鬧中取靜的捷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舊址對面,一間小店內別有洞天。
本地“八零后”安娜(Adriana Dolej?í)站在一幅齊白石的水墨鯉魚圖前,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向中新社記者說起自己與中文、中國的不解之緣。
這天是捷克的復活節(jié)假期,安娜還在忙碌著,她的公司80%的業(yè)務與中國客戶有關。
“如果當年沒有學中文,肯定也不會做這份需要用到中文和理解中國歷史的工作,那今天這個日子也不用上班了。”安娜半開玩笑地說,當初申請布拉格查理大學漢學系的決定,讓她少了很多休息日。
受來自老撾的母親影響,安娜自小對亞洲文化有種特殊的情愫。上大二時,學校提供赴中國交換學習八個月的機會,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離母親的老家不遠的中國南寧。
“中國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我最喜歡的中國食物是南寧小吃——老友粉?!卑材刃χf,自己已經太多年沒有吃到這種美味了。
2011年碩士畢業(yè)后不久,安娜進入了這家藝術品拍賣公司工作。在安娜展示的藏品中,包括了多位捷克名流收藏的記載著中捷關系的重要物件。
其中,一份1955年中捷雙方分別頒發(fā)給原捷克斯洛伐克駐上海總領事卡爾·霍蘭的領事證書??枴せ籼m生前收藏的多幅中國字畫,亦是安娜津津樂道的重要藏品。
感到自己的漢語水平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她半年前來到帕拉茨基大學孔子學院布拉格分院,再續(xù)與中文的前緣。
“安娜的漢語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她還是要堅持學習,上課努力學成語諺語,或是幾句詩,側重文化上的東西。她每次都會認真地記下來?!边@所孔子學院的志愿者教師張曼回憶道,有一次上課時順口提了一句關于捷克漢學家的事,沒想到安娜跑去查漢學家辭典,手抄了一份捷克漢學家的名單送給她。
最讓張曼心有感觸的是,安娜每周都盡可能在上班前抽出一小時時間到孔院上漢語課。
說起這事,安娜卻有些慚愧,“我真的很遺憾,因為上班太忙,不能在家預習,每堂課只能上課時現學?!?/p>
她很期待孔子學院可以給她這樣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漢語學習者提供“因材施教”的定制課程,可是由于工作忙,還沒有專門抽出時間和孔子學院的老師們商量。
“我們目前已經在布拉格分院開設了不同級別的漢語課程,包括一對一的教學,只要有需求,我們一定滿足?!迸晾幕髮W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黃小明回應稱。他指出,除此之外,孔院還開設不同專題的講座,同時也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前來講座和授課,有的甚至是一學期,話題涉及“一帶一路”、中國經濟、外貿、文化等領域,“此外,國內隨時會有孔子學院總部的中國文化專題的巡講、巡演、巡展團前來”。
黃小明表示,盡管布拉格分院由于成立時間較短,其活動認知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但孔院在奧洛穆茨和布拉格兩地都已開設各式各類漢語課程和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更好地滿足捷克民眾學習漢語的熱情。
帕拉茨基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07年9月,國內合作院校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是目前捷克唯一的孔子學院。2015年2月2日,該院布拉格分院正式開始面向公眾教授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漢語課。
“通過學習有著五千年歷史的語言和文化,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了?!敝v到這里,安娜抱歉地說,她覺得這句話太復雜。為了表達得準確,她在兩個小時的采訪中難得地用了一句英文。
正如她最癡迷的中國小吃的名字——“老友”粉,安娜時常思念暌違十多年的南寧老友們,“現在有了微信,我們又可以保持聯系了,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到南寧再見到他們?!?/p>
當被問及自己的“終身大事”會不會也與中國“掛鉤”時,率直的安娜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思索片刻,她以一種地道的中國方式回答:“主要還是要隨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