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中國年輕人嘗鮮“間隔年”:義工、支教或旅行

2016年04月11日 09: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字號:
孫曉在肯尼亞貧民窟和孩子們在一起。(資料照片)
孫曉在肯尼亞貧民窟和孩子們在一起。(資料照片)

  起初,剛從湖南師范大學畢業(yè)的孫曉想象的非洲是“發(fā)黑的臭水渠、倒在路旁的病人和蒼蠅眾多的魚攤”。沒想到,2015年到肯尼亞參加“中國間隔年計劃”一年后,她對筆者所描述的景象是“貧民窟里精神矍鑠的涂鴉匠人、熱情的民族舞演員和孩子們好奇的大眼睛”。

  孫曉參加的“中國間隔年計劃”是由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資助的社會公益項目,幫助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在國內(nèi)或去海外進行為期3到12個月的異地生活體驗,讓他們在繼續(xù)深造或工作前暫時擺脫原有軌跡,既體驗異鄉(xiāng)文化,又增進自我了解。2016年的“中國間隔年計劃”招募將于4月15日啟動。

  一段思考未來的時間

  去年,“中國間隔年計劃”資助了8名青年人,他們分赴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地做義工、支教、打工或旅行。

  與孫曉一樣,廖小涵也是8位青年人之一。她告訴筆者,盡管大學時陰差陽錯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yè),還是盡心學習,完成了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她獲得了保研資格,正當全家都為此開心時,她心里卻充滿迷茫,“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中國間隔年計劃”的出現(xiàn)改變了她的生活。2015年10月中旬,在資助之下,她選擇去印度特蕾莎修女仁愛之家做義工。

  在印度的幾個月,她每天跟著修女們照顧“兒童之家”的孩子們,給他們喂食、換尿布,陪他們唱歌,做游戲。廖小涵直言,修女們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她感受到“愛、感恩和使命”。

  “回歸簡單和幸福”。在接受筆者采訪時,“中國間隔年計劃”發(fā)起人喬新宇這樣總結項目的主要目的:“我希望年輕人不要在社會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可以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考一下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義?!?/p>

  從國外蔓延到國內(nèi)

  “‘間隔年’是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是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敝袊嗌倌暄芯恐行那嗄晁L鄧希泉認為。

  “間隔年”這一概念源起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1972年,一個名叫“間隔年活動項目”的組織在英國誕生。

  在國外,特別是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間隔年”已發(fā)展得比較成熟。近幾年,該活動在美國也逐漸流行起來,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推崇和高校的支持。

  在中國,“間隔年”在青年人中日漸火熱。2009年《遲到的間隔年》一書出版,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興趣;2009年末,豆瓣網(wǎng)友自發(fā)組隊,成立了“間隔年旅行網(wǎng)”;2014年,喬新宇聯(lián)合一批人發(fā)起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2015年,“中國間隔年計劃”啟動。

  仍需克服參與者疑慮

  作為一個新興理念,“間隔年”在中國的發(fā)展遇到不少困難。在升學和就業(yè)的壓力、回國后的不確定性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很多大學生不敢貿(mào)然選擇“間隔年”。

  鄧希泉認為,目前國內(nèi)配套制度的不足,讓間隔年的實施面臨一些困難和風險,因此需要有風險意識和進行正確的評估。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公眾推廣部部長顧蒸蒸回應說,目前基金會正在調整推廣計劃,從籌款、傳播、推廣,到資助、實施,力求穩(wěn)定地發(fā)展與推進。

  盡管面臨困難,但“間隔年”前景可期。廖小涵就是在間隔年里,找到了自己熱愛的方向。現(xiàn)在的她在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立志投身公益事業(yè)。(程鈺、蔣子月、李宇陽、劉少華)

【編輯:齊倩茹】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