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及荷蘭華人聚首柏林 研討南海問題
本報柏林電 記者王志遠報道:來自德國、荷蘭各地的多名專家學者日前齊聚德國首都柏林,研討南海問題,發(fā)出海外學人捍衛(wèi)祖(籍)國利益的強力呼聲。柏林地區(qū)留學生、華人公眾、中資企業(yè)和媒體的50余名代表參加研討會。
柏林華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王琦表示,海外學人應牢記自身使命,利用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海外智庫和民間外交的作用,用國際社會能夠理解、愿意接受的話語展示中國立場,傳播中國主張,為南海和平發(fā)展注入更多中國音符。
國際經(jīng)濟法專家、洪堡大學訪問學者邱潤根教授認為,盡管菲律賓在提起國際仲裁時,采取了人為的事由切割和包裝,以便符合強制仲裁管轄的要求,但國際海洋法公約立法宗旨和法律結構設計的邏輯表明,這一國際仲裁從一開始就違背法律規(guī)定。中國主張完全符合國際海洋法公約的立法宗旨和法律規(guī)定,也符合國際法的基本法理,具有充分法律依據(jù)和法理支撐。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法學博士生劉愷認為,應推動考古學、地理學和史學研究,使中國對南海的原始主權證據(jù)得以進一步確鑿,在國際法層面為“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這一論斷提供更多有力的法律證據(jù)。同時,鑒于國際法院在審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白礁主權爭議一案中所確立的“有效控制原則”,中國應繼續(xù)在具關鍵地位的南海島礁上采取有效的政府管控措施。
參加研討會的年輕留德學者表示,在南海問題上要維護中國的合法權益,僅有愛國情懷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具備法律、歷史、國際政治等相關知識。留德華僑華人應以此為契機,從專業(yè)學習做起,擴寬知識結構,提升能力素養(yǎng),挑起未來“為祖(籍)國分憂”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