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青年鋼琴家鋼琴路:鋼琴熱要回歸心底的熱愛

現(xiàn)如今,為了孩子的未來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父母正成為“琴童家長”,這從鋪天蓋地的鋼琴培訓班廣告中可見一斑。而曾經(jīng)的王超,也是一名小小琴童,在父母的引導下4歲開始接觸鋼琴。
才23歲,王超就成了歐洲諾曼底鋼琴大獎賽首位特等獎得主。如今,他已在海外舉辦過近百場獨奏,還拿到了柏林大學的鋼琴博士學位。1990年出生的他近日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辦了自己的“黑白世界”獨奏音樂會,首張個人專輯《李斯特與肖邦》也在國內(nèi)面世。
一路走來,少不了父母的嚴格監(jiān)督,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王超的學琴歷程或許更因為“熱愛”和“獨立”。
“要發(fā)自心底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不同于其他樂器,鋼琴的黑白琴鍵一經(jīng)觸碰就發(fā)出的動聽旋律,深深吸引了小王超,讓他覺得“很神奇”。
而最初感官上的刺激帶來的新奇感消失后,王超慢慢了解到鋼琴曲中包含的故事和文化,他開始真正對鋼琴產(chǎn)生興趣,鋼琴成了他“表達內(nèi)心與宣泄感情的方式”,而不再僅僅是一項愛好。
實際上,王超也并非從小就決定要“走鋼琴這條路”。他坦言,黑白世界中,枯燥的練習痛苦與快樂并存。然而,小時候登臺表演的經(jīng)歷,讓他感受到了舞臺的美妙;父母和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帶給了他自信。
13歲時,王超便順利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一年后被保送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還代表中國獲得了“第11屆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第一名。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王超開始接觸更多的藝術(shù)形式,他漸漸覺得,“如果從事這個行業(y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2013年對于王超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成為歐洲諾曼底鋼琴大獎賽首位特等獎得主。面對復雜的規(guī)則、嚴格的評審標準和多個國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王超其實也很緊張,但他說,“一上臺,我就只想把自己對于音樂的熱愛和理解表達出來,多彈一輪就可以多展示自己一次”。
王超說“創(chuàng)造力”是自己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收獲的重要品質(zhì)。小時候為了更好地練琴,王超曾自己琢磨把彈琴和畫畫、唱歌結(jié)合起來,比如在彈奏《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背景音樂時,他就把故事情節(jié)先用繪畫、唱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再去彈琴。
“要發(fā)自心底熱愛鋼琴,才能堅持下去?!蓖醭诰毲僦邪l(fā)現(xiàn)了屬于自己的快樂?!靶r候每周上鋼琴課,老師滿意就會獎勵火箭的印章,然后就會有炸雞吃,這就是一種快樂。慢慢地,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想走這條路,快樂的意義就更加廣泛,通過鋼琴讓大家了解自己、得到專業(yè)人士的認可、收獲粉絲和獎項,都會讓我很開心?!睉{著這股熱愛,王超現(xiàn)在每天依然堅持練琴6~8個小時,不肯放松。
“家長應當扮演旁觀者和鼓勵者的角色”
其實,王超在學琴之路上的很多選擇,都是由自己作出的。18歲那年,為了深入了解古典音樂,他決定到其發(fā)源地歐洲留學,并考上了德國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
留學經(jīng)歷拓寬了王超的視野,也讓他的內(nèi)心更加強大?!傲魧W的確很孤單,國外生活也更自由,沒有了父母和老師的監(jiān)督,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在自主的學習模式下,王超在24歲時以滿分成績拿到碩士畢業(yè)證書,又開始攻讀柏林大學的鋼琴博士學位。而在采訪當天的發(fā)布會上,記者注意到:為準備會上的鋼琴演奏環(huán)節(jié),王超早早便來到了現(xiàn)場練習鋼琴。
學琴對于孩子精力的集中要求很高,這對好動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家有琴童,很多家長都將陪孩子練琴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動輒出現(xiàn)責罵孩子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孩子對練琴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家長也難免“費勁兒不討好”。
對于這樣相互折磨的“琴童培養(yǎng)模式”,王超覺得,應該多給孩子一點兒空間,“孩子不應是完成父母夢想的替代品。他要有自己清晰的意識和方向,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家長只需扮演‘旁觀者’和‘鼓勵者’的角色,看到孩子遇到什么問題可以扶一把,而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事。小孩子其實也有想法,要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社會上掀起的“鋼琴熱”,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家長跟風作出的選擇。王超認為,學鋼琴的目的應當專注于藝術(shù)本身,“無論孩子以后從事什么職業(yè),學習鋼琴或者其他樂器都會有所幫助,比如提升修養(yǎng)和氣質(zhì),等等。望子成龍沒有錯,但不是必定要走專業(yè)道路,更不能急于求成或?qū)で蠼輳?,要看孩子是否適合,不能把孩子的興趣愛好變成壓力”。
“真正喜歡鋼琴的孩子會自主學習”
多年的國外留學經(jīng)歷,也讓王超對國內(nèi)外孩子的不同“學琴模式”有了自己的體悟。他認為,中國家長往往喜歡控制,對成績要求嚴格,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太小,自己是過來人,就習慣為孩子規(guī)劃好一切。
“國外也有考級和青少年鋼琴比賽,但外國家長更多是‘重在參與,享受過程’,家長看到孩子上臺演奏,為孩子拍照、加油就覺得很值得。而國內(nèi)比賽往往重視拿獎,考級要求必過,其實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蓖醭嬖V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在王超看來,國外以興趣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雖然比較隨性,屬于“喜歡就學,不喜歡就不學”,但在這種引導方式下,孩子能獨立選擇,“真正喜歡鋼琴的孩子會自主學習,對鋼琴和音樂本身的見地就和被迫學習的孩子很不一樣”。
王超說,盡管國外有的演奏家技巧沒有那么好,但他們的演奏很有生活氣息,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帶給他們的特點都會鮮明地顯露出來,而不是單純地拼手指和技術(shù)。
回顧20年的鋼琴之路,王超也承認,學習樂器都會經(jīng)歷一段“折磨的過程”,有時磨練基本功的過程可能會長達數(shù)十年?!皥猿窒聛頃芤鏌o窮,但堅持與否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孩子只是暫時懶惰,家長需要去推一把;但如果孩子已興趣全無,熱情和新鮮感也沒了,再推也沒有任何意義,通常也不會有很好的結(jié)果”。(張康吉吉、 葉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