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留學生李沂澤:小別離里的小確幸

澳大利亞,悉尼。
客廳里正在舉行周末派對,10多名大學生,三三兩兩,或站或坐,開心地聊天,享受音樂與美食。
“請等一下,我這兒太亂……”李沂澤舉著手機,向同學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快步走進隔壁房間,“現(xiàn)在可以連線了。”她沖著手機屏幕,燦爛地笑著。
18歲的李沂澤來自北京,她在悉尼科技大學留學已滿一年了。這所學校很年輕,建校29年,4萬在校生中,國際學生占四分之一,中國籍學生3000余人。
李沂澤在北京上完高二就來留學了,雖然雅思成績已達到6.5分,但還是要先讀INSEARCH學院的課程,即預科。李沂澤英語不錯,各科成績優(yōu)秀,而且活潑又有文藝天賦,老師推薦她為學校形象大使,參與“招生連線”,幫助想要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了解留學生活。
李沂澤的手機對面是一位糾結的媽媽,“如果我讓女兒去留學,你說她住寄宿家庭呢?還是住學校學生公寓更好?”李沂澤聽著,有點走神兒。她想起了爸爸媽媽,一年前他們是不是也是如此擔憂我?
隨后,她定了定神,簡明扼要地分析起來,“寄宿家庭優(yōu)點是有人照顧、吃飯不用操心,缺點是如果溝通不好容易引發(fā)不愉快。學生公寓優(yōu)點是各國學生都有,有助于英語水平的迅速提高,缺點是比較搶手,不一定能申請得到……”
“剛來留學那會兒,我也蒙圈,慢慢就適應了?!边B線完畢,李沂澤做了個鬼臉兒。
去年9月,李沂澤赴悉尼科技大學留學,這次小別離是她第一次離開父母。
到了學校門口,李沂澤有點蒙,11棟造型各異的教學樓臨街而立,連個圍墻都沒有,商學院的教學樓好像個“擰巴的塑料袋”。后來她才知道,這棟形似“被擠壓的棕色紙袋”的大樓,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的作品,靈感源于樹屋。
起初,李沂澤很不適應“悉尼式”學習。一次,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演講,主題是給一家不夠環(huán)保的超市提建議。李沂澤犯起了嘀咕,超市去過,但怎么經(jīng)營可不了解,還要和另外三名不熟悉的柬埔寨同學進行討論。她硬著頭皮與同學們一起查閱了大量資料,一遍一遍地討論,又征求了老師的意見,直到最后一天才交了差。如今正式讀大一的李沂澤已經(jīng)適應了“悉尼式”學習——即使簡單的作業(yè),也需要高質(zhì)量完成,需要自我管理學習,看書、查找資料、與同學討論,找老師答疑……
“想家”,是必須要過的一關。留學之初,李沂澤寄宿在別人家,上學先要坐火車,之后再倒公交車。冬天下課時,天已漆黑,她餓著肚子在車站等車,看到路旁人家的燈光,她常常眼淚汪汪……現(xiàn)在,她不僅學會了燒菜做飯,還交到了許多不同國籍的朋友。
李沂澤并沒忘記“初來時”的種種不順,她愿意在“招生連線”中分享這些不順,幫助中國留學生盡快適應留學生活。
每當李沂澤在校園里看到略顯孤單的中國學生,她都會趕緊上前打招呼,熱情地幫助他們,“他鄉(xiāng)遇故知,這是一種幸福。”一位得到過李沂澤幫助的中國學生說。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深有體會的李沂澤希望能幫中國學生度過“想家”這一關。今年中秋節(jié),她約同在悉尼留學的中國學生桐桐一起過節(jié)。桐桐有些內(nèi)向,有了委屈不愿意和別人說。李沂澤怕她想家,就常和她聯(lián)系,一起參加活動,一起討論學業(yè)。中秋那天,李沂澤下廚,準備了火鍋、月餅,與桐桐一起開心地過了個“中國節(jié)”。
李沂澤還與同學一起建立了專門的“留學微博”。游覽悉尼歌劇院、路過悉尼海港大橋、吃一頓美味西餐、在學校里學手沖咖啡、和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她都會用手機記錄下來,發(fā)微博,幫助中國留學生們了解悉尼科技大學的生活和學習。
離家遠行,是傷感的,但在他鄉(xiāng)能幫助別人,或是得到別人的幫助,是幸福的?!耙苍S這就是小別離里的小確幸吧?!崩钜蕽烧f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