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上海情:1916年后上海成其真正意義上的家
中新社上海10月30日電 題:孫中山的上海情:1916年后他真正意義上的家
中新社記者 許婧
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孫中山曾在滬上留下的印跡再次揭示,其人生的多個轉(zhuǎn)折點始于上海,尤其是1916年后,上??胺Q他真正意義上的家。
或因?qū)O中山領導的革命戰(zhàn)斗幾乎都發(fā)生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南中國地區(qū),學界對上海這個通商大埠之于孫中山關(guān)系的研究一直成果寥寥。
孫中山一生20余次到過上海,上海不僅是國共合作的發(fā)源地,是孫中山《建國方略》的完成地,也是孫中山與宋慶齡共同生活的見證地。
可以考證的是,孫中山的好友陸?zhàn)〇|與上海淵源極深,也正因如此,才會有1894年孫中山棄醫(yī)館而不顧,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改良主義抱負而毅然與陸?zhàn)〇|偕行前往上海,開啟縱貫中國南北的旅行。
1894年孫中山在上海與宋耀如的相識,結(jié)下了他與上海宋家在日后革命事業(yè)和家庭生活中的絕世奇緣,埋下了改變孫中山與上海關(guān)系的最重要伏筆。
在之后的數(shù)年里,上海成為連接孫中山與祖國大陸的一個紐帶,為孫中山打開一扇視窗。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成為孫中山人生的分水嶺,他自此進入中國政治權(quán)力的核心場域,第一站正是上海。
彼時,孫中山在位于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的行館內(nèi)召集了同盟會最高干部會議,討論籌建民國臨時政府方案,確定中華民國采用總統(tǒng)制,并被推舉為首任總統(tǒng)。
盡管孫中山只在那住過7天,但有老照片為證,當年中外人士“相訪者絡繹不絕,行館門前車水馬龍,行館內(nèi)室賓客滿座”。
時光推移,行館舊址如今靜靜矗立在街角,深灰色外墻配紅磚拱頂?shù)娜龑踊▓@洋房仍舊氣勢不凡,墻面雖略顯斑駁,但雕梁畫棟仍清晰可辨,此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曾在內(nèi)舉辦過“孫中山在上海圖片史料展”。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日本,與宋慶齡相知、相愛直至結(jié)婚。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孫中山與上海的關(guān)系模式。
宋慶齡出生于上海,說上海話,其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也是在上海度過,打心底里她認同自己是一個上海人。與宋慶齡結(jié)婚后,孫中山心中的上海再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他的家,其后的歷史也證實的確如此。
1916年5月19日,宋慶齡離開日本回到上海,此后直至孫中山南下護法,這一年多的日子里,孫中山和宋慶齡租賃了環(huán)龍路63號(今南昌路59號)作為寓所,開始了上海生活。遺憾的是這處“孫宅”如今已不復存在。
從行館步行約10分鐘,便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醞釀地、當時的法界莫利愛路29號,現(xiàn)為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由孫中山故居和孫中山文物館兩個展示場所組成。
走進故居院內(nèi),孫中山的坐姿銅像頗為顯眼,院內(nèi)外樹木成蔭。紀念館目前正在舉辦館藏珍貴照片展,并將舉辦系列交流活動以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唯一共同的住所,一幢歐洲鄉(xiāng)村式小洋房,他們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繼續(xù)在此居住至1937年,并于1945年底將此寓所移贈給當時的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
1916年至1920年寓滬期間,政治上短暫失勢的孫中山,以極快的速度,在上海寫就并出版了他的學說——1917年的《會議通則》(后改為《民權(quán)初步》)、1919年的《實業(yè)計劃》和《孫文學說》。日后,這三本著作被匯集成了《建國方略》一書,成為孫中山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
也是在此期間,孫中山發(fā)表了《孫文越飛宣言》,雖然未曾使用“三大政策”一詞,但卻在實踐中將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注入了他的“舊三民主義”之中,并改組了國民黨。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濤認為,1916年后回到上海的孫中山雖然也是屢敗屢戰(zhàn),但中國再也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把他驅(qū)趕出中國。在這段時期中,孫中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城市是廣州和上海。廣州是他實現(xiàn)革命理想、保衛(wèi)民國建制的策源地;而上海則是他一旦失意,或者是革命時機尚未成熟的休整待發(fā)之地。一旦有革命成功的希望,孫中山會義無反顧離滬赴粵,大干一場;而一旦遇到革命的低潮,孫中山離開廣州,第一個休整之地則首選上海。上海才是那時孫中山真正意義上的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