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看百老匯”:歌劇“寐”影
在紐約生活了近4年,接待過不少國內來的親友。大家初來紐約,除了想看看時代廣場、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大都會博物館等幾個必去景點外,最常提起的還有“去看場百老匯”。
很多中國人,包括我自己,在來美國之前,都以為“百老匯”(Broadway)是個專門上演音樂劇的地方。后來漸漸知道,這樣的認識并不全面?!鞍倮蠀R”是一條貫穿曼哈頓南北的大道,由于大道兩旁分布著眾多劇院,因而成了音樂劇的代名詞。
在41家“百老匯劇院”中,其實只有4家的門牌上標有“百老匯”,其余的劇院都散布在這條大道的兩側。有些真正坐落在百老匯大街上的劇院,反倒不能被稱作“百老匯劇院”,這是因為,要被稱作“百老匯劇院”,首先得能容納超過500名觀眾。觀眾席座位在100~500個的劇院,只能算作“外百老匯劇院”(off-Broadway),在這些劇院上演的劇目,沒有參評美國戲劇協(xié)會為表彰優(yōu)秀百老匯作品所設置的“托尼獎”(Tony Awards)的資格。
前段時間,大學老友攜家人來紐約玩,提前一星期就跟我打好招呼要“看百老匯”。于是早早幫他們一家子訂了歌劇《阿拉丁》位置最好的中央池座票。當時以為,像《阿拉丁》這種情節(jié)簡單、臺詞不多、娛樂性又強的音樂劇,就算不懂英文,應該也能欣賞。結果,上半場還沒結束,朋友的爸爸便酣然入眠。中場休息時,朋友的父母姐弟先行離場,回了酒店,只留下我和朋友看完全場。
我自然替那些被浪費的好座位感到惋惜,但轉念一想,還真怪不得朋友的家人。要欣賞“百老匯”,首先得稍微有點英語基礎。之后,還要面對“音樂劇”這一音樂形式的挑戰(zhàn)。我覺得,對于多數(shù)并非專業(yè)學習音樂的人而言,是否能欣賞某種音樂類型,直接取決于他對該音樂類型的熟悉程度。比方說,北京大爺愛聽京劇,東北大娘愛看二人轉。
大部分歌劇都不是英語演唱的,而是意大利語、法語、德語,有時還有俄語和捷克語。要欣賞它,除了靠座位前面小屏幕上的翻譯,還得提前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了解曲作者和詞作者所處的時代、創(chuàng)作意圖、劇情梗概,演出當日的指揮是誰……對作品越熟悉,在現(xiàn)場才越能體會歌劇中的趣味。
即便如此,要真正欣賞歌劇,還需要漫長的熏陶過程。身體不會撒謊!作為一個常常光臨劇院的“歌劇迷”,我必須羞愧地承認,除了第一次看歌劇時因為新鮮感沒有睡著,之后的每一次都沒能清醒地撐到散場。難怪有位前輩曾跟我說:“欣賞歌劇的訣竅在于,要比所有人更晚睡著,但要比他們更早醒來?!保▽O驍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