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華人夫婦的豆腐攤兒:小菜場的“獨家專供”


中國僑網1月13日電 據(jù)希臘《中希時報》報道,無論走遍天涯海角,一個人的胃是最愛故土的。豆腐,在別國的食物中難得一見,在別國的辭典里只好寫作它的中文發(fā)音——“Tou Fu”。語言中俗語道“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蹦茉诋悋l(xiāng)做好豆腐,是一件更加不容易的事。在希臘雅典,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吃上一口豆腐的味道,更是一種口腹的奢侈。
在希臘雅典的中國城樓下有一個中國人的“專供”小菜場。說是“專供”是因為這里的菜品全都帶有濃濃的中國特色,有芋頭、冬瓜、茼蒿等,甚至還有一些熟食鹵味。而在眾多的帶有中國特色的食材里,最有“中國味兒”也許還屬白嫩爽滑、勁道噴香的豆腐。
“老板,給我八盒豆腐?!薄昂玫?,豆芽要不要?”走到林阿鳳的豆腐攤前聽到的是這樣的對話。而這樣的對話對于溫州人林阿鳳來說,過去的十多年里每周都要重復很多次。見到林阿鳳時,她正把客人需要的食材數(shù)量清點好然后裝袋收錢,她手里的硬幣上,有著過年村子里豆腐的香味。也許是因為雅典下雨,溫度驟降的緣故,收完錢后林阿鳳又蜷縮在了她的豆腐攤旁。盡管小菜場的食材種類還算豐富,可只有林阿鳳的豆腐是這個小小菜市場里的“獨家專供”。
林阿鳳是浙江溫州人,可相比起大多數(shù)在希臘以做服裝貿易為生的浙商來說,林阿鳳卻“不走尋常路”做起了豆腐生意:“我太笨了,不會開貨行、服裝店,只會做豆腐,賺個辛苦錢?!绷职ⅧP這樣解讀為何自己“另辟蹊徑”從事了和大多數(shù)浙商不同的行業(yè)。
豆腐生意屬于小本生意,賺的不算太多可付出的卻是滿滿的辛勞。小小的豆腐塊兒其實是一個耗時又耗力的事。做豆腐不僅要掌握好黃豆、水和石膏各項的配比,在豆腐制作的過稱中把水從磨好的黃豆里擠出來也是一個力氣活兒,于是,林阿鳳的丈夫便成了做豆腐的主力,林阿鳳則在一旁打下手。豆腐的制作過程往往需要七、八個小時,而為了確保豆腐的口感,林阿鳳和丈夫始終堅持當天賣的豆腐當天做。夫婦倆往往是夜里一兩點就得起床磨豆、熬漿、點漿,等到豆腐成型出模往往都是日出之后了。
小菜場的開市時間都是在早上,林阿鳳來不及“補覺”,就得把豆腐包裝好然后趕到市場來售賣?!岸垢恢靛X,是個氣力活兒,這些豆腐都是我老公親自做的,我的黃豆都是精挑細選的?!庇捎谟玫牟牧县浾鎯r實,價格公道,十多年來林阿鳳不大的豆腐攤卻積攢下了不少的回頭客,很多人來一次就買好幾盒。
辛勤的勞作不僅給林阿鳳帶來了眾多的回頭客,而且還給她了一個暖心的“回饋”——女兒即將大學畢業(yè)。十多年前,為了給女兒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林阿鳳和丈夫下了決心到希臘打拼。也許是覺得自己的性格比較“樸訥”,不太適合當?shù)厝A商大多從事的服裝貿易業(yè),于是夫婦倆決定用自己的雙手,靠做豆腐創(chuàng)業(yè)??恐约旱碾p手和汗水,夫婦倆把辛苦攢下來的錢寄回國內給女兒當作學費和生活費。而女兒也很爭氣,盡管父母在幼年時就離家外出打拼,可獨立自律的女兒依然考取了一所師范大學,目前已是一名大四的學生?!拔遗畠阂郧俺煽兲貏e好,后來我出國了就沒能管她了,成績沒有以前那么好了?!闭f起女兒,林阿鳳既流露出家里培養(yǎng)出大學生的欣慰,又夾雜著為了生活而不得不遠離女兒的愧疚。
如今,距離林阿鳳第一次踏入希臘的土地已經過去了十多年,而女兒也已成人,即將踏入社會。小小的豆腐塊里飽含了林阿鳳夫婦倆對女兒最深沉的愛和最美好的期盼。一塊豆腐,是華人嘴里的故鄉(xiāng),也是林阿鳳生活的況味。
愛琴海上的黎明,林阿鳳和丈夫都沒有機會好好看過,在大多數(shù)人才剛剛入睡后不久的凌晨,林阿鳳和丈夫已經早起,磨豆、熬漿、點漿,這是他們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愛琴海的太陽就在不遠處的比雷艾夫斯港口日日升起,荷馬對愛琴海的黎明用這樣的詩句形容:“年青的黎明,垂著玫瑰紅的手指,重現(xiàn)天際……”
林阿鳳大鍋里的豆?jié){和即將成型的豆腐的味道,在逐漸明亮的天光中,越來越濃郁,干凈的陽光里,豆腐顯得很白,很白。(蔡玲)